浅析农村消防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8
/ 3


浅析农村消防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张 伟

湖北省恩施州消防救援支队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持续推进,在新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安全风险特别是火灾风险成为民生关注的“硬骨头”问题。通过调研湖北省恩施市(以下简称恩施市)部分行政村,了解农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当前消防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州情实际情况,为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风险防控提供一些建议。

主题词农村防火;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恩施市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东邻建始,西接利川,南毗鹤峰、宣恩、咸丰,北连重庆奉节。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21.32万亩(其中耕地保有面积92.5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面积76.45万亩)。截至目前,恩施市下辖18个乡镇办,其中6个镇、7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共165个村、43个社区。全市户籍总人口81.92万人,全市乡村人口为65.39万人,乡村户数19.55万户。境内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12%,以土家族居多,苗族、侗族居次。

近年来恩施市农村火灾时有发生,且一旦发生极易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产生群众因灾致贫返贫的问题,在社会上造成重大不良影响。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恩施市火灾扑救356起,其中农村火灾154起,占比43.26%,直接财产损失为168.65万元,起火原因多为电气线路设备故障、生活用火不慎等。基于以上情况,对农村防火的意义进行探究,通过对恩施火灾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当前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根据相应不足之处,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村火灾防控提出六点工作建议。

1. 农村防火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随着一号文件深入落实,农村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必须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大局出发,把农村消防工作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位置来抓,严防群众因火灾返贫、致贫。如果不能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导致消防安全工作滞后于农村建设,农村消防工作将长期被“牵着鼻子走”,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若频繁发生火灾,不仅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安定和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造成影响。

1.2 践行“两个至上”理念价值导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视生命重于泰山、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并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将人民生命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与分量。黄明部长在专题党委会上强调,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安全保障。而积极发挥防灾减灾救灾作用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面对坚持两个至上、统筹两件大事新形势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农村火灾风险,确保一方平安,是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着想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也体现了两个至上理念。

1.3 具有“维护稳定”重大现实意义

由于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当前湖北省恩施市的农村消防工作整体上处于薄弱状况,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火灾多、损失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恩施州火灾起数5957起,死亡39人,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其中农村火灾占火灾总数的40%、占亡人总数的80%,该占比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近年情况,健全和完善农村消防治理体系已成为维护农村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的现实需求。

2. 农村火灾形势和特点分析

2.1 火灾大多数与农村习俗习惯有关

农村的一些习俗,比如办喜事燃放烟花爆竹,办丧事点长明灯,传统节日期间在墓地、林牧区焚烧纸钱、祭祀,加上防火意识淡漠,比如村民家中电器线路散乱,超负荷随意用电,生柴烧火做饭,收割季节随意燃烧农作物秸秆,甚至恶意纵火等,都是导致农村火灾数量居高不下的因素。

2.2 火灾多数集中于老、妇、幼等弱势群体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中的大多是年老体弱、孤寡老人和妇女儿童,这部分群体的防火观念较为淡薄,对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引发火灾的危险性缺乏认识,违章操作较多,较易引发火灾。

2.3 火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特点显著

农村火灾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春季风干物燥,冬季用火用电量增加,容易发生火灾。且火灾多发生在夜间,夜间手机、电瓶车长时间充电,发现火灾晚,逃生迟,扑救不及时,易造成群死群伤现象。此外,寒暑期是村中小孩在家的集中时段,也是小孩玩火引发火灾的高发期。

2.4 建筑内可燃易燃物多,火势蔓延快

农村住宅普遍存在房前屋后堆放柴垛、废旧塑料报纸等现象,且一些待拆迁户出于提高拆迁费、又不想花钱装修的想法,零成本找来大量的薄木片作为顶棚和墙面装修材料,人为地降低了建筑的耐火极限,一旦发生火灾势必迅速蔓延。大火过后,相较于居民住宅或社会单位,农村住宅的经济损失虽不大,但大多村民的粮食、衣物被焚烧殆尽,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资料,易使村民返贫。

3. 农村火灾防控短板

3.1 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从目前火灾数据、原因分析来看,仍有部分单位部门未将消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缺乏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工作落实只体现在会议、文件、签批上,部分党政机关领导不亲自过问、不亲自检查,对基层消防安全制度督促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制落实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农村消防工作出现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干的“三无”现象,失控漏管现象较为突出。 

3.2 安全防范意识有待提升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农村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形式单一,未能深入到群众中去,村民的消防意识薄弱,消防知识缺乏。一些单位部门片面认为消防宣传是消防部门的事,存有依赖心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知识缺乏,法制观念不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不到位,致使村民缺乏必要的安全用火、用电、用气常识,诱发火灾的因素多。特别是发生火灾后不知道怎么办,给消防队员的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3 消防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城市,城市消防设施投入较往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投入仍然很低,导致通讯设备差、缺少灭火设施、消防水源等。另外,我国消防站数量缺额大,现有消防站跨度广、范围大、路线长,加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缺乏消防水池、取水口等设施,一旦农村发生火灾,救援力量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火灾现场,即便达到现场,供水也成为最重要的困难,导致火灾的扑救活动难以展开。 

3.4 房屋耐火等级有待强化

由于农村建筑不在消防、规划、住建等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农村自行建造的住宅房屋先天性缺乏消防安全保障。同时,随着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私自对住宅房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用于旅馆、接待等,但新建、改建和扩建部分不具备基本的消防安全条件,存在众多的先天性不足,一方面是火灾隐患排查难度大,另一方面是整改难度大。 

3.5 多种形式消防力量薄弱

按照相关规定,不少乡镇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配备了消防装备,但由于政府专职消防队受乡镇精简编制、人员、资金不足、培训机制、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且未配备基本灭火装备,不能发挥义务消防队应有的作用。同时,一些乡镇的消防组织建立起来后,因缺乏统一管理,装备维护保养、日常训练等都难以持续运行,作战能力极弱。

4. 农村火灾防控建议

4.1 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针对木质结构房屋制订“防火分隔”改造计划,通过设置防火隔离带、开辟防火间距、增设防火墙、打通消防通道、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对火灾危险部位采取防火分隔、改造供水管网、增设消防水源等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降低火灾风险。对于贴邻建设的木质结构建筑,采取在户与户之间增设防火山墙或不燃实体墙、开辟防火隔离带的针对性防护措施,确保建筑和人民安全。

4.2 全面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实施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统筹考虑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功能的需要。新建、改建农村自来水管网时,按照规定配置消火栓。对已有自来水管网但未配置消火栓的地方,要启动管网改造,配置消火栓。同时,充分利用河流、湖泊、水渠等天然水源设置消防取水点。无天然水源的应设置消防水池,按照30户以上不少于50吨、50户以上不少于100吨、100户以上不少于150吨的要求保障消防应急用水量,并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消防用水挪作他用。同时,在新建、改建、扩建乡村道路时,也要充分考虑消防车通行需要。

4.3 着力改善村民住宅用火用电安全条件

电力运营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进村入户电气安全检查,帮助查找村民住宅电气安全隐患,制止私拉乱接电气线路、超负荷用电、用铜线或铁线代替保险丝等不安全用电行为。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要积极引导村民对现有电气线路采取穿管保护、明线入地和对明火灶台采取不燃烧材料进行阻燃隔离等措施,提升用火用电本质安全水平。引导教育村民正确使用电饭锅、电熨斗、电热毯、电取暖器等电器设备,保证照明灯具、电取暖设备表面高温部位与可燃物保持安全距离,淘汰无温控装置和超过最高使用年限电取暖器具,并确保人离电断。指导村民将电动车在室外停放充电,充电时,及时清理周围可燃物。同时,可引导村民在家中配备灭火器、储水缸等器材。

4.4 全力推进多种形式消防救援力量建设

按照一乡镇一政府专职队、一村一志愿消防队的模式,每个乡镇建成一支专职消防队,保障运行管理经费,配备执勤人员和车辆器材装备,制订并落实日常执勤值班制度,承担区域性灭火救援任务。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实行专人负责、一专多能。同时,根据规模、区域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及火灾危险性等因地制宜设置救援单元,配备具备灭火功能的摩托车或机动泵,以及灭火器、水带、水枪、火钩、消防斧等灭火、破拆工具,明确值班人员和联络方式,配足配齐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员,提升初期火灾处置能力和水平。

4.5 壮大基层监管力量,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性开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持续推进监督执法队伍专业化。强化基层消防监管力量的培训,定期组织村(居)委会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开展消防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贫困户等群体为主要对象的上门入户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常识宣传教育,引导或赠送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在冬季严寒时期,逐户开展安全取暖警示性排查和宣传,指导村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及时清理房前屋后堆放的易燃可燃杂物。

4.6 深入开展消防宣传“进农村”的教育活动

把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创建平安村寨等活动之中。由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购置简易消防宣传车和培训教育器材装备,依托消防救援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宣传服务队,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普及教育工作。乡(镇)、村民委员会在农村集市、村支部、村庄醒目位置等场所设置防火公约、消防宣传栏、宣传牌和防火标志,通过“村村响”广播宣传提醒等形式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提示,切实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农村消防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任重道远,当前的消防安全工作处于较为滞后和不完善的阶段,需要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社会需要、人民满意是农村消防工作站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要紧紧地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能够推动农村消防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