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特色文化融入——以良渚遗址周边道路景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道路景观特色文化融入——以良渚遗址周边道路景观为例

屠珊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浙江 310012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对于杭州来说,“良渚保护申遗”显然是一件大事——它是杭州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设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往良渚博物院和良渚遗址公园的周边道路景观提升,是凸显良渚周边文化道路景观的重要展示窗口。

关键词:良渚遗址文化元素道路景观

引言:良渚:让世人看到最原始的文字,穿越星河,向人们诉说。。。文物是凝固的时间,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景观是文化的传达。

2019年7月6号下午,阿塞拜疆一木槌落下!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加快打造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重点道路整治和余杭“全域美丽”建设的契机,也共同配合良渚申遗对周边环境的打造,融入具有良渚特色的景观文化是道路景观打造的重点。将良渚文化融入杭州城市形象的建构中,以持续生成的视觉生产为杭州城市形象设计路径。{1} 

在道路景观特色的文化融入中,主要以良渚遗址周边的道路景观为例, 如何融入良渚文化元素,为道路景观特色化展现谈以下五点。

1深入研究现场场地,梳理场地的特征

在良渚遗址周边道路的整治提升中,首先结合上位规划及周边的发展态势,融合良渚文化和周边区域环境特色,打造具有浓厚良渚文化的道路景观。针对现状的环境,整治的难点为两侧原有景观空间相对空旷,不够丰富,紧靠良渚遗址公园边,没有显现一定的良渚文明,在设计中加入良渚文明的溯源,展示深厚的景观历史文化积淀。两侧原有绿化条件一般,缺乏一定的文化凸显,融入良渚文化,凸显良渚遗址魅力。

在整体提升中采取的措施:深入研究良渚博物馆的深厚文化,在景观展现中,着重融入良渚博物馆的文化和文明溯源,系统的让人体验公园里行走的良渚文明溯源露天博物馆。

深入挖掘沿线的良渚历史文脉,融入相应的景观表现,采用景观小品,绿道贯通,绿化文化特色,系统的打造出具有良渚历史文脉展现的道路景观。

在整体的景观整治中,打造良渚周边道路的良渚文明溯源体验廊,主要体现五千年前的古代良渚文化,依托良渚港与周边绿地、村郭田园,打造良渚先民稻作农耕、采集渔猎、手工制作、构建房屋、竹筏行舟等一幕幕的生产、生活场景,同时将绿道引入水岸、田野、林间,使游客完全融入到场景中,满足现代人的体验方式,塑造溯源拾遗的文化体验廊道。触摸历史段以古代良渚先民生活场景为基底,再现原有农耕、渔猎、行舟、巢居、建构等生活,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2打造具有良渚特色的文化景观节点

通过挖掘良渚博物院的良渚文化元素,把具有良渚文化元素的特色通过艺术空间的打造,文化景观节点的展现,通过景观文化表达呈现在道路两侧,烘托周边的良渚文化氛围。

良渚古城遗址所展现的"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乡特色景观,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2} 

2.1良渚纪元艺术小品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良渚文化的出现犹如陨石的坠落,在宇宙大地一片混沌之时,出现了以这五根文化柱体为载体的良渚文化。雕塑分别由内方外圆的地形、中心柱、代表四季的四个柱体和代表二十四节气的石块组合而成。展示了良渚先民对天文现象的探索。

2.2研古探源景墙

用传统的夯土墙的表现形式,与良渚古城墙石块铺垫,分层堆筑的建筑工艺结合。墙体由出图的——陶器、玉器、木作、稻作农器,动植物化石和最早的文字符号等元素组成。采用考古挖掘的截面进行展示,使人可以近距离的触摸感受,再现良渚文明曙光。

2.3竹艺花语

公园内竹制的休闲花架,周边安静的园路,种植的粉黛乱子草,打造处一个美轮美奂的公园空间。

2.4丹桂木憩

公园内的船型花箱和原木坐凳,充分体现了良渚时期,良渚有舟式的传统工具,反应了浑厚的良渚文化。

2.5悠然水岸

良渚港两岸土石草坡入水,茅草亭、滨水平台、游步道等设施小品点缀两岸,串联起一条休闲、自然的水岸游赏步道。

3建筑特色的文化符号打造

具有良渚特色的建筑打造,建筑采用良渚茶台茅屋特有的干栏式建筑样式。考证了良渚时期建筑的总体类型,竖穴类(黄河流域半坡遗址为主,良渚时期长江流域也出现),高床类(杆栏式茅庵),地面类(地面立柱类,地面立壁类,地面柱壁结合类),台基类(高出地面3-5米的夯建土台上盖房子)。其中又以高床类建筑与台基类建筑为典型代表。

在沿线驿站、景观亭廊等设计上,采用了良渚的干栏式建筑的屋顶样式,呈现浓厚的良渚文化。融入良渚茶台茅屋建筑形式的绿道驿站、景观构架,体现玉踪元素的指示牌,印刻良渚出土纹样的古朴坐凳、灯具等,将区域整体环境与良渚遗址的文化氛围有机融合。

4功能为先,最小干预,突出对遗址周边环境的最大化保护

通过水下森林、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岸线生态群落营造等手法对片区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同时结合遗址保护需求修复区域生态板块,打造显山露水,观田隐村特色的美丽之路。

保留现状场地内两个村落,传承、延续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再现原有村落依水而居的格局肌理,充分考虑旅游服务需求,结合功能,对建筑进行升级改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研、学等多种业态,打造为遗址公园旅游集散的服务配套。

对沿线的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考虑。挖掘溯源良渚先民的建筑形式传承通过现代的营造方式与现代材料来完成,着力打造出一条文化线路,遗产廊道。

对现状的良渚港河道进行整体的整治提升,根据规划河道,结合现场河道情况,对于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和亲水漫步道及扩宽河道设计挡墙,进行统筹的考虑。

通过常绿乔灌木,色叶乔灌木,开花乔灌木,地被草花等的配置,体现植物群落欣欣向荣的特色,营造良好的滨河景观。彰显良渚片区周边环境“生态、自然”的特色。以自然和生态为发展主题,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突出生活气息和休闲氛围,营造融入自然的河道景观。

5具有特色辨识度的特色文化景观的展现意义

行走在104国道上,绿道展现了良渚的文明,在行进的同时真正能够达到人畅其道、物畅其流的境界。

畅通的绿道,大气的绿化,精致的小品,完备的配套,深厚的良渚文化景致共同勾勒出了良渚古城104国道边场景化文明溯源廊道,描绘古今交融的文明画卷,向世人展现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良渚文化特色融入的道路景观不仅仅改善了良渚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成为了展示良渚文化的窗口,是文化的凸显,是场地周边文化品位的体现。

点靓余杭,绘就城市幸福底色,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门前的便捷道路,绿道的贯通,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104国道周边环境添加了余杭的“靓”度,徜徉在“靓城”中,生活在幸福里,余杭市民正以诗意栖居的方式享受这“靓城”带来的更多喜悦,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结语:道路景观的文化融入,需要设计团队充分了解周边的地域特色文化,形成文化强化意识,把文化元素通过设计语言的表达,融入到景观中,展现深度,展现特色,展现品位。良渚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设计语言的融合表达,能形成较为普遍大众接受的文化景观,形成良好的景观风貌,以持续生成的视觉生产为良渚周边的形象设计路径。

参考文献:

{1}沈菲,良渚文化的视觉生产与杭州城市形象设计研究 ,美育学刊,

2021,1120

{2}陈同滨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201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