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糖车间干燥间的空调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3

浅谈软糖车间干燥间的空调设计

陈嵘钧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EDRI)  华东分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厂房内干燥间的空调通风设计思路,对整个干燥过程内产品的散热散湿情况进行了实验分析,重点对空调系统工况的切换以及系统的温湿控制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转轮除湿;新回风工况切换;节能

  1. 前言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业主对于生产车间的空调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干燥间的空调已无法满足产品生产的温湿度要求,并且也无法满足现如今的生产规模,故开始了本次新厂房的建设。新厂房的设计要结合原有厂房的生产经验和教训,做到系统更加的节能,运行更加的稳定。

  1. 设计说明概况

新的厂房内一共有12间干燥间,每两小时装满一个干燥间,并开始干燥软糖。每个干燥间长10米,宽3米,吊顶下高3.25米。软糖放在托盘里,然后用面粉完全覆盖后,整齐堆叠在干燥间内,每个干燥间共堆叠3960个托盘(具体布置形式详见附图1)。

62c28b39d4c0e_html_8fbf138eff1d22d7.jpg

附图1 干燥间剖面示意图


每个干燥间干燥一次一共32个小时,前2个小时用于搬运软糖均匀布置在干燥间内;然后又是2个小时的降温阶段,不控制房间温湿度,利用新风对软糖进行迅速降温;随后16个小时为干燥阶段,关闭新风,空气内循环,并保证房间温度满足温湿度要求;最后的12小时为平衡阶段,房间温湿度要求和干燥阶段相同。本次设计中的温湿度要求根据不同产品的生产要求,分为两个工况:

工况A:温度 25±2℃,相对湿度 35±10%;

工况B:温度 45±2℃,相对湿度 15±10%。

  1. 前期数据采集

本次设计中,每个时刻软糖对周围环境的散热散湿量都会有变化,又没有相关的资料能够作为设计依据进行参照。在和业主交流后,决定利用原有厂房内的干燥间,对产品干燥的过程进行实际实验,测算出软糖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的散热散湿量。

首先,在一个干燥间中放满浇注完成的软糖,取其中24个托盘的产品标上号码,并称重,然后开始干燥过程。每过1小时,取出对应时间编号的托盘进行称量并记录,计算每个时刻取出的托盘和干燥前的重量差值。

从最后统计的实验数据中看出产品在前8个小时重量减少比较明显,后面的16个小时重量就比较平均,时高时低。因此在随后的计算中,确认干燥阶段的前8小时将是干燥间主要的除湿阶段。

实验过程中有时产品重量差会比前一小时更小,应该是面粉也会从空气中吸收一部分水份导致的,这也说明在干燥过程中,有部分时间会出现室内需要等焓加湿的情况。在选型时,这部分问题也需要考虑在内。

随后,根据产品干燥前后的含水量,计算出每个干燥房内总的除湿量,具体计算参数详见附表1.



附表1 单个干燥房的除湿量

产品干燥数据

单位

数值

填装时间

小时

2

干燥间产品容量A

盘/间

3960

干燥间产品容量B

卡板/间

22

干燥间产品容量C

公斤/间

5544

干燥间淀粉容量

公斤/间

21780

干燥时间

小时

32

干燥间空气温度

摄氏度

25 +/-2

干燥间空气相对湿度

RH%

35 +/-10

干燥前产品水分含量

%

23

干燥后产品水分含量

%

15

干燥前产品总含水量

公斤

1275

干燥后产品总含水量

公斤

753

产品总失水量

公斤

522

模淀粉水分含量

%

6

干燥后模淀粉水分

%

7.5

干燥前模淀粉总含水量

公斤

1307

干燥后模淀粉总含水量

公斤

1660

模淀粉总吸水量

公斤

353

空调总除水量

公斤


从软糖干燥各时刻数据的统计中可看出,软糖在整个干燥过程中,主要的散热散湿量都集中在降温阶段和干燥阶段的前8个小时。那就可以认为,在装卸阶段后的10小时内,是整个干燥间主要的散热散湿时间,整个散热散湿总量的80%都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由于产品刚进入干燥间时温度为75℃,因此降温阶段主要是对产品进行降温,不考虑散湿。而根据除湿肯定是先冷却到露点温度,再开始除湿的规律,将干燥阶段的8小时又分成了两个阶段。前两个小时继续降温,将软糖将至接近室温;后6个小时为主要除湿过程,除去80%左右的软糖散湿量。

按照工况a的情况去考虑,降温阶段,室内采用全新风工况,新风只经过过滤,不进行热湿处理,考虑到室外极端天气,暂定干燥阶段前的产品温度为40℃。干燥后的产品温度为25℃,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cm△t),得出单间干燥间内的产品发热量为349272 KJ。另外,之前根据干燥前后产品的含水量差异,已计算出单间干燥间的总除湿量为169KG。

算出了单个干燥间的散热散湿量后,开始计算房间的循环风量。要保证产品的与空气充分接触,本次设计中采用了侧送侧回的形式,并且采用孔板送回风,保证了气流的均匀性。根据业主要求,面风速不低于0.75m/s,计算出循环风量,具体计算详见附表2,四舍五入后,取循环风量为35000CMH。

附表2 单个干燥间的循环风量

托盘数量

3960

单个托盘遮挡面积

0.029436

总遮挡面积

19.42776

干燥间尺寸

m

10

m

3

m

3.25

干燥间侧面面积

32.5

空调送风面积

13.07224

风速

m/s

0.75

空调风量

m³/h

35295.048

综上所述,每台干燥间的空调箱的参数也就得出来了。循环风量为35000CMH,需要处理的热量为48KW,除湿量为48kg/h。

  1. 空调系统方案描述

工况a的温湿度要求,冷却除湿已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因此本次设计采用转轮除湿。工况b虽然冷却除湿已能够满足要求,但是考虑与工况a使用同一套机组,而且送风温度也在45℃左右,转轮除湿后较高的空气温度不需要像一般转轮后再进行冷却,而是可以直接达到送风点,也就可以避免转轮除湿后产生的冷热抵消。因此也采用转轮进行除湿。空调原理图详见附图2。

1)降温阶段:新风经过过滤后,由新风机送至室内;排风通过排风机排至室外。排风和新风之间设旁通阀,冬季温度较低时,旁通一部风排风,与新风混合后,送至室内,防止室内冬季温度过低,影响产品合格率。

2)干燥阶段:回风部分经过表冷除湿、转轮除湿后,与剩余的回风进行混合,再经过冷热盘管处理后,送至干燥间内。

3)干燥阶段分为两个工况

工况a(25±2℃,35±10%):开启转轮除湿段、表冷盘管、加热盘管。

设定回风的干球温度为25℃(可设置),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开大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则关小;当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完全关闭后,回风温度仍高于设定值时,开启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回风温度改为由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控制;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大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则关小;当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完全关闭后,回风温度仍高于设定值时,开启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回风温度改为由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控制;

设定回风相对湿度为35%,当相对湿度高于设定值时,加大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能力;当相对湿度低于设定值时,减小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能力。

工况b(45±2℃,15±5%):开启预冷盘管、转轮除湿段、表冷盘管、加热盘管。

设定预冷盘管后的干球温度为28℃(可设置),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大预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则关小。


62c28b39d4c0e_html_21d966f378ffe12a.jpg
图2 干燥间空调原理图


设定回风的干球温度为45℃(可设置),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开大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则关小;当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完全关闭后,回风温度仍高于设定值时,开启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回风温度改为由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控制;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大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则关小;当表冷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完全关闭后,回风温度仍高于设定值时,开启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回风温度改为由加热盘管的电动二通阀控制;

设定回风相对湿度为15%,当相对湿度高于设定值时,加大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能力;当相对湿度低于设定值时,减小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能力。

4)由于降温阶段的新风机每一个干燥过程中仅使用2小时,为每一个干燥间单独配一台就很浪费。结合现场干燥间布置,考虑每6个干燥间共用一台新风机组,中间设连通管,利用电动风阀切换。

5)本次干燥间为保证良好的气流组织形式,采用侧送侧回的送风形式,孔板送风。送风量为35000CMH,面风速0.75m/s。通过计算,得出壁板开孔率为38%。


  1. 系统节能措施描述

本次设计一共有12间干燥房。如果将12台空调箱的冷热负荷累加,最后肯定会导致整个冷热源系统选型过大,不仅增加了业主的初投资,而且投产后系统肯定长时间处于低负荷运行,也不节能。因为每个干燥间的运行比较规律化,不同干燥间在运行到同一阶段的耗能基本相同,所以经过一系列的排列演算之后,每个时段最多两台机组满负荷运行,其他机组不是停机,就是处于最后的平衡阶段,只有很小的散热散湿量。因此将2台空调箱所需的冷热量累加,就是12间干燥间最终的冷热量耗量。这样得出的冷热量仅为之前简单累加的量的六分之一,及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投资,系统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

另外在转轮再生的进风和出风管上增设热管气体热水后装置,吸收排风中的热能用于对新风进行预热,再生热节能效率能达到45%。

  1. 总结

干燥间在医药行业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房间,干燥间空调的好坏直接会影响最后产品的良品率,因此一个稳定的空调系统对生产尤为重要。同时人们对空调系统的节能要求也比以前更加的重视。避免系统热湿处理中过多的冷热抵消、采用更高效率的机组、运用一些高效的节能产品,可以让整个空调系统更加的合理、完善,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陆耀庆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