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护理中转变体位干预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小儿肺炎护理中转变体位干预的效果研究

钟琴

荔浦市人民医院,广西 荔浦 546600

摘要:小儿肺炎患儿由于年龄小,对于肺炎疾病认知不足,且抗病能力差,发病后症状典型、强烈且敏感性高,增加治疗难度,患儿受到疾病症状影响容易发生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等,发生治疗不依从行为,影响疾病治疗。另有研究表明[3],新生儿体位变换对于患儿症状缓解及疾病治疗有促进作用,可能与患儿主观舒适度以及生理感知觉有关。为此,在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用药、饮食、康复护理以外,还需要重视体位及心理护理,给予患儿全面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效率与质量,获得理想护理效果。本研究探究小儿肺炎护理期间转变体位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做如下报道。

关键词:小儿肺炎;转变体位;心理护理;依从性;负性情绪;症状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入院的小儿肺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选择数字随机法,每组44例。对照组男、女为22例和22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15±0.65岁;病程1~4d,平均2.25±0.32d。实验组男、女为24例和2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05±0.60岁;病程1~5d,平均2.40±0.33d。两组患儿男女比例、年龄大小、病程长短资料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参加;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先天肺部发育不良;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③合并其他类型呼吸系统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新入院患儿及家属进行小儿肺炎疾病相关知识宣教,详细告知病情,通过疾病宣传手册介绍、解释病因、症状、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遵医嘱为患儿用药,并介绍药理作用及风险。指导患儿健康饮食,补充足够营养物质、均衡膳食,忌辛辣、生冷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清淡饮食。鼓励患儿病情稳定时尽早开始肺功能康复训练,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改善气道功能。认真并耐心回答患儿家属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对患儿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实验组在对患儿开展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转变体位和心理护理干预。①转变体位:首先协助患儿取头高脚低仰卧位(抬高床头30°),使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弯曲上肢直至患儿头部两侧位置,下肢呈蛙式分开,向外微微弯曲伸展,臀部垫一小软枕,保持30min,然后取自由体位。2h后转变为头高脚低左侧卧位(抬高床头30°),四肢中线屈曲,分别在头部、背部、臀部垫软枕,保持30min,然后取自由体位。2h后转换变为头高脚低右侧卧位(抬高床头30°),四肢中线屈曲,分别在头部、背部、臀部垫软枕,保持30min,而后为自由体位。2h后转变为头高脚低俯卧位,保持倾斜角度15°,保持30min,而后为自由体位。每次转变体位前都需要对患儿进行叩背排痰,顺着支气管走向节律叩击(由下到上、由外到内),叩击5分钟,1分钟100-120次左右,扣背距离可控制在3-5cm,同时根据患儿呼吸情况进行呼吸道清理。在变换体位时,护理人员须密切观察患儿肢体温度及面部表情的变化,根据患儿的病情及耐受程度对扣背的力度及频率进行调整,注意保暖。②心理护理:面带微笑、语气轻柔与患儿沟通,拉近彼此关系,获得患儿好感与信任,使用童趣化语言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并和患儿交换小秘密,与其谈论流行的动画片等,增进感情。给予患儿抚触和眼神鼓励,稳定其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消除或缓解负性情绪。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儿治疗依从性、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负性情绪。①治疗依从性:采用行为观察法评价患儿对治疗操作的依从性,患儿主动配合包括雾化吸入、扣背、用药等治疗操作,不哭闹、抵触视为完全依从;存在哭闹、抵触行为,经过鼓励、沟通后可配合治疗,视为部分依从;哭闹及抵触行为强烈,劝说后依然无法配合,视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100%。②疾病症状消失时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促、高热、哮鸣音以及呼吸困难。③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对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心率和血氧饱和度24h监测,取平均值进行比较。④负性情绪: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变化进行客观评价。分数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比较差异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治疗依从性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81.82%,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

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护理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患儿心率、呼吸频率下降,血氧饱和度提升,且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4两组负性情绪护理干预前后比较

两组SAS、SDS评分护理干预前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SAS与SD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实验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转变体位联合心理护理有助于小儿肺炎患者疾病症状改善,缩短治疗时间。“小儿肺炎”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症状复杂、易反复,治疗难度大。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而婴幼儿肺部、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身体机能差,抵抗力和免疫力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而发生肺炎。有研究指出,小儿肺炎患者年龄偏小,对疾病认知少,且依从性差,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干扰,影响疾病诊疗效果,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一方面提高患儿诊疗依从性,另一方面改善患儿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小儿肺炎临床护理中,常规护理仅体现在疾病健康教育、饮食、用药、康复等几个方面,侧重点为疾病治疗和病情控制,预防并发症,对于患儿舒适度与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难以获得理想护理效果。小儿肺炎护理采用了转变体位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患儿肺功能、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少,依从性高。

本研究中在对小儿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将转变体位与心理护理联合使用,促进患儿疾病症状改善,使得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提高了患儿治疗依从性。另外,患儿因为疾病症状影响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得到显著改善,证明转变体位与心理护理联合使用有效性高、适用性强。联合护理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转变体位可以使得患儿治疗期间更加舒适,定时转变体位可以调整身体姿势,减少单侧或者局部肌肉的长期压迫,出现麻木、挤压等,预防压疮,同时在转变体位时通过叩背可以帮助患儿有效排痰。左右侧卧位地来回转变可以增强膈肌收缩力,由于肺部通气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转变体位联合心理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效果理想,患儿症状、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改善显著。

参考文献

[1]梁淑玲.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8):2005-2006.

[2]唐秀芝,牛敏,王书娟.心理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20):174-176.

[3]李杰.评价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