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安文素

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西门里小学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之一,指的是人们在阅读时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状:师生主体的错位,造成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课堂只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展开教学。尽管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方向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仍是很多学校只抓升学教育,因为这是直接被人们所共识的,能看得见效果的事实。这种事实不仅为学生家长所期待,也被学校所重视,更被社会公众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把眼睛盯在了学生的分数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后果就是学生把分数看作是自己的命根。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搞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对读书和学习过早的失去了兴趣,这也包括学生对阅读兴趣的丧失。当学生对阅读丧失的兴趣之后,教师即便把阅读技巧灌输的再详细更精彩,对学生来说也几乎是对牛弹琴,甚至他们对整堂语文课丧失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质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质疑、释疑。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借箭的过程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很快就弄清了文章的脉络。

2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丰碑》、《跳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文章,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幻灯片、flash动画、视频电影,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格外高涨。

二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方法探索1 变群体性阅读为个性化阅读。群体性阅读是指全班师生共同读一篇文章,师生之间通过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的分析,逐步地找出文章的精华。群体性阅读过于重视对阅读技巧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体验。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变群体性阅读为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方法探索2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方法探索3 求解性阅读。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指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见效,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于容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然,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把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比较难以理解,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方法探索4、质疑性阅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的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教师积极旁征博引,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生一道确立研究课题。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符号为有声的语言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他们就能够把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起来,反复的朗读,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课文中的用词用语,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使说和读连接起来。

2、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自然感受到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既得到教育,又受到感染。好的朗读还可以加倍地显示出感动力量,达到陶冶情操,教书育人的效果。

3、朗读读是一把衡量尺,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考察他们对课文学习的怎样的尺度,学生理解得怎样,从朗读中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来;感受得怎样也能从朗读中表露出来。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朗读作了评价:“要考查学生对文字理解与否,听他宣读是最方便的方法。”

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目的就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信息量,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语文老师应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支持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中去增大阅读量。况且,现在的书籍已经远远不止纸质书了,电子书、读书网站、智能手机都能让学生随时随地的读书。当然,学生读纸质书更加有味道,学生要放手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书海无涯亦迷航,有人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那么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引领学生明确方向。

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规划,学生可以按照推荐书目进行自主阅读,自由安排时间,自主进行网络考级;学生按照学校统领的六年规划主体研读,每年伸延一本名著。我们也鼓励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包括每月的读书内容与读书量,每天的读书时间,采用的读书方法,背诵要求与内容以及请谁监督等几方面的内容。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