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杂病论》来论中医药防治大肠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7
/ 2

从《伤寒杂病论》来论中医药防治大肠癌

李科 1 , 谭诗生 2*

1.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 2.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本文从病因病机出发,并以此为基点,对《伤寒杂病论》中与肿瘤相关的条文进行总结归纳,探析其治法方药,同时与现代肿瘤的病因病机相联系,以望在理论与用药指导上打破现代肿瘤治疗上的瓶颈。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医药;大肠癌

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在东汉末年那个社会动乱、天灾人祸不断的年代,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理论,建立理、法、方、药的特点,理论结合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划时代的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药治疗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除了肺癌、乳腺癌之外,结直肠全球最常见第三大癌症就是结直肠癌,其新发人数已达180万,死亡人数在88万左右,对人类生命威胁与日俱增[2];从《伤寒杂病论》来论中医药防治大肠癌,以经典作支撑,望能宣扬其科学性并提升临床指导的价值。

一、从“通阳法”来论大肠癌的防治

《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方剂都体现了通阳法的治病法则,在治疗内伤杂病时就多次涉及到通阳法,《灵枢·水胀》中也记载“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寒邪是“肠积”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胸痹”进行辨证论治,其由阴寒、痰浊、气滞、血瘀所致,同时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属阴成形的实邪,常于阳弱寒盛、血瘀凝滞、气血混乱的条件下产生;《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为阴邪,阴盛则阳弱,故“肠积”易生[3、4]。阳虚之论在《金匮要略》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可见阳气对于机体的重要程度,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对于机体阳虚,采用通阳法,有助于恢复素体的阳气;《伤寒杂病论》中描述的外感风寒,或风寒之邪由表及里,从三阳传至三阴后形成的三阴证;对应有五脏阳气温补法,从补阳出发以助阴阳平衡;仲景运用的通阳法是运用辛温、发汗、利水、清热等法加之温阳法让阳气恢复,温煦作用得以运行;此通阳法包括了温散法、温清法、温潜法、温利法、温下法、温养法[5],通阳法运用得当,阳通全身气机则可有畅运行,通阳气顺则寒邪无可助生,有效减少了肿瘤病理因素的产生;只有保持机体阴阳调和,邪气就无可乘之机,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就能发挥保护盾的效果,给生命注入正气,顾护机体不受邪气伤害,可见从通阳法对大肠癌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是值得临床上去推广。

二、从用方选药出发防治大肠癌

《伤寒杂病论》中方药剂型组方精密、用药严谨、灵活多变;如在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加上由藤梨根、虎杖根、水杨梅根组成的三根汤,在临床上就成了治疗大肠癌的有效方;半夏类方中的半夏泻心汤常对胃肠肿瘤患者化疗后引起的呕吐、胃脘部嘈杂不适及吞咽困难和癌性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颇佳;《伤寒论》中“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金匮要略》中“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等条文解释了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能有效缓解肠道梗阻引起腹部胀满不适,对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肠胀气方面效果好,在临床上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方剂;鳖甲煎丸疟母方,由于其抗肿瘤、消癥散结效果较佳,故腹腔肿瘤和盆腔肿瘤都会大范围的运用该方;再如,为了防止大肠癌肺转移,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念出发,兼顾表里两经,类似于“先安未受邪之地”,能有延缓大肠癌的进一步转变。运用小建中汤能有效缓解结肠癌术后易出现肠道梗阻、痉挛症状,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大建中汤经过化裁,对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的脾胃虚寒的胃肠道不调的患者效果良好,同时也可有效的进一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6、7、8]。古人经验与智慧值得学习,认真研读每一味药、每一付方,弄清用药选方的出发点,治疗大肠癌时就会直中目标,同时收获颇为满意的效果,当对“用方选药”了然于胸、对大肠癌病因病机把握精准的时候,就能灵活、精准地防治大肠癌。

三、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理论基础

中焦多以脾胃论治,故中医认为,消化道肿瘤多属中焦气机失调所致;如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癌、食管癌等,皆因损伤中焦气机升降,致邪气趁虚而入,久而成积。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处于中焦,为机体之中轴,心、肝、肺、肾、胆围绕脾胃而居为轮,中轴运则轮行,轮运则轴灵。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各轮则正常运转,其功能有序发挥,保证机体代谢正常,邪气无机可乘,维持生命正常活动;一旦中焦气机不畅,周边脏腑功能受其影响,皆行而不畅,故而生成壅滞于中焦的“痰、瘀、毒”等病理产物,从而诱导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在预防消化道肿瘤时多从脾胃出发,以中焦为中心,兼顾周围脏腑功能,才能更好的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也有该方相应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些条文都有调节胃肠功能紊乱之效,增强脾胃功能,恢复中焦气机,使得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从而减少肿瘤病理产物的发生,达到预防消化道肿瘤的目的

[9]。能够抑制恶性腹水的十枣汤,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是这样描述的:“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本方主治悬饮及水肿腹胀等胸腹水饮内停证,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胸水、癌性腹水和肝硬化腹水等;由此对为大肠癌腹水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有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患者腹胀的痛苦[10、11、12]

  1. 小结

张仲景历来重视顾护脾胃,其从脾胃出发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大肠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胃肠肿瘤疾病打开了开阔的思路,而继承和学习《伤寒杂病论》里的学术思想,不仅可丰富中医理论,更可拓宽临证诊疗思路,对肿瘤中医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从经典出发,立足古代医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医学智慧,在已有的医学基础上为现代肿瘤治疗创新方法,熟读、理解、进一步剖析相关条文,与临床相结合,创新思路,更能推动现代肿瘤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希彦.大医至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杜圣富,夏国园.大肠癌的相关因素和早期症状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6,35(S1):48-50.

[3]田婷婷,刘璇,陈果.“从菌论治”结直肠癌的初步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07):399-403.

[4]胡帅航,田培裕,张孝刚,等.通阳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09):780-784.

[5]余利华.浅析《伤寒杂病论》扶阳法则[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2):111-112.

[6]常春阳,郑晓青,张武广,等.浅析《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0):735-737+743.

[7]鲍艳举,花宝金.《伤寒杂病论》方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9):551-552.

[8]陈嘉斌,柴可群,江灶坤,等.论《金匮要略》对肿瘤临床诊治的启发[J].新中医,2014,46(11):13-16.

[9]徐云莹,杨亦奇.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理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4):36-37.

[10]李航森,肖曼丽.十枣汤对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08):771-773.

[11]邓甜甜,宗鑫,王媛,等.十枣汤联合顺铂干预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02):175-178.

[12]李振岚,郭思嘉,姚芳,等.十枣汤对大鼠的急性毒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9):55-61.

通讯作者:谭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