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张立泽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邯郸 056038

摘要:在国家飞速发展、进步的大前提下,各领域都需要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并随之进行完善与调整,才能有新的突破与进步。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也需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对各个科目及各项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练习强度、课堂节奏以及教学方式等。在全民运动的理念下,高中体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凸显,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成为体育教学的关键。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充分保证体育课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田径训练量

引言

近年来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同时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也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而田径作为体育教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对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敏捷性、协调性等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不过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很容易出现因训练强度、训练量控制不合理而影响实际训练效果的情况,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损伤,因此有必要就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控制进行研究。

1优化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分配。训练量指的是学生跑步的时间和距离,训练强度指的是学生的跑步速度。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学生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中能否达到理想的运动目标,与教师设定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只有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分配合理,才会使高中学生的体育田径训练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如果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课堂的训练强度过强或训练量过大,就会超出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最终无法实现速度上的提高。而且过高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也会为学生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降低学生参与体育田径训练的热情。有研究表明,若训练强度降低了40%,相应的就必须将训练量提高4~5倍,如此才会达到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的目的。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安排学生训练时,应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掌控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教学。

2体育课程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田径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能直接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简单来说训练强度也就是速度,而训练量就是要跑的距离和要用的时间。这两者的关系就在于如果降低了训练强度,就应当提高一定的训练量来保障训练效果,反之要想提升训练强度也要降低一定的训练量,才可以达到最终想要的训练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应先明确最终的教学效果,然后根据该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各方面条件,合理分配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不要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设置得过大,而造成学生身体上的负担。毕竟学生身体的疲惫,会让学生在速度上难以得到突破。同时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和平时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的布置,设置的训练内容要难易结合,不能打消学生的训练热情,要以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让学生做到全面进步和提高。

3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优化的有效方式

3.1完善田径训练体系

为实现高中体育田径训练的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高中体育教学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合理分配,建立健全科学的高中田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完善田径训练体系,使教学体系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高中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讲清楚训练的方案,严格按照教学方案和训练体系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具体的训练中,高中体育教师还应尽量丰富训练的形式,灵活教学,避免课程的重复性。例如,除了日常的跑步训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仰卧起坐、跳绳、打篮球,或者在日常训练中引入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丰富的训练形式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身体机能和综合素质,为加强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打下基础。

3.2有原则性地设计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

在规划设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就是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与学生的身体、心理相契合的原则,因为只有学生身心都能接受、适应训练计划,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不过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应时刻留意学生的身心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强度,尽最大可能保障训练计划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始终保持一致。举例来说,教师在制订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前,要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承受能力等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体能状态定制训练计划,然后严格遵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各项指标发生了变化,比如体质增强、速度与时间提升或是当前的训练计划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状态,就要对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根据当下学生的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田径教学质量。其二就是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方式要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困难。毕竟一开始就按照最大量进行训练,部分学生身体和心理未必能完全适应,反而会导致学生感到疲惫,对该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只有从最基础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开始,然后根据学生适应的情况逐步增加,才能将训练进行得更顺利。其三还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不要只锻炼学生田径方面的能力,而是通过田径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提升。也就是说,除了要让学生通过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来锻炼身体素质以及学科素养,还要通过各种田径训练活动提升综合能力,毕竟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的作用非常可观。

3.3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不同分类的训练项目

高中学生的发育成长水平不同,也导致了每一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所以,开展田径训练的过程中不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模式,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并实施分类的训练方案。比如,对于男生和女生的田径训练,教师就要对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分类,对于男生而言,他们会渴望高强度的田径训练量,而对于女生来说。由于体能有限,女生的田径训练强度要偏弱,训练量要偏小,因此,体育教师在分配训练量的时候,要对男生、女生的训练量进行有效控制,在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把控点,不管强度多少的训练过程都要以合理有限的训练量为前提。另外,分类训练还可以表现在集中组合训练方案,首先由体育教师以集中授课的方式来教学田径技能的要点,再由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情况进行初步把握,根据掌握的程度,由教师安排分组训练。

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高中体育课中是比较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需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无法将两者在训练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学生的田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学生及大环境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等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最重要的是要把控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当然也最大程度为体育课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一超.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究[J].田径,2020(12):44-45.

[2]李天鹏.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选择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