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刘建中

43042619871007****

摘要:对矿区常见的采空区沉降、塌陷、地裂缝及水污染、矸石占地等多种类型的地质问题进行综合水工环技术治理,主要利用地表、地下回填结合打孔灌浆、复垦绿化等手段来进行多区域的生态修复。结合矿区地形地貌的施工方案设计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可为同类型的水工环治理项目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技术;地质灾害防治;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勘探和设计合理的监测方案方面,高技术应用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加以解决在预防和管理地质灾害方面,应强调水-环境技术在获取自然地质环境信息方面的作用,并应通过系统分析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详细研究,以便为以下方面提供参考。

1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的意义

水文循环地质技术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不断完善地质灾害工作的背景下,水圈地质技术得到了显着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近年来,这些技术被广泛用于中国的采矿建设,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在将水文地质技术应用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国家提出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后,绿色矿山建设成为中国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通过对绿色矿山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绿色矿山管理水平是可能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可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和采矿管理水平,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并在绿色矿山建设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水文循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中的应用扩大了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的范围,有助于提高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水平,并促进了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的发展今天,水产业环境的地质技术已成为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也是提高采矿安全的一项必要技术措施。

2地质环境影响因素

矿区主要地质灾害表现为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及水环境污染、破坏占用大量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等,另外矿区还存在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矿区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矿规模较小,近些年的矿区活动现场管理规范性欠缺,乱采私挖情况时常发生。这加剧了矿区地质环境的破坏,即便政府部门对小规模矿区开采活动进行了关停和资源整合处理,但是执行力度欠缺,政府部门需要控制小规模开采权的办理,规范化开采,避免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矿区内部的地质环境复杂性较高,矿区内矿洞分布数量较多,对于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且前期对于矿区地质环境的管理程度不足,导致地质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如地表水污染、矿山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景观破坏、土地占用等。矿区废水、废气排放不规范及废石、煤矸石等无序堆放都会造成矿山滑坡、崩塌、岩溶沉陷等灾害,对于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的污染也会不断加剧,造成矿区地质环境不断恶化。

3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3.1地震灾害防治

在预防和处理地震灾害时,有必要区分地震损害的程度,地震损害可分为一级和二级灾害,这两类灾害是与地震后的关系有关的额外灾害,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灾害,如洪水、印加由于地震前许多动物行为异常,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地震迫在眉睫信号的整体感知,加强地震灾区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在应用水循环技术预防和处理地质灾害时,同样重要的是要重视早期地震监测和预防,以便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存造成的损害。对于地震前的微信号,灾害管理部门必须使用相应的探测设备进行有效收集、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跟踪、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预警信号,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处理措施。在预防和管理水文工业环境中的地质灾害方面,主要重点是监测地磁场和严重性,以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在正确分析和判断了地震灾害之后,我们必须制定一项全面的地震前计划,重点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通过一个结构加强和保护大规模聚集场所的框架。

3.2地表、地下回填结合打孔灌浆

矿区地质灾害,考虑采取地表、地下回填结合打孔灌浆的施工方案进行地质治理,方案中施工措施如下:对于地表存在的宽度较大的地裂缝和塌陷灾害,先对矿区既有矸石进行压实覆土化充填处理,并对周围治理区进行综合化复垦;对于大范围采空区,则以巷道、坑陷为主要入口,对采空区进行矸石回填处理。在一些难以进入的道路、河道等位置的采空区,需要进行投料孔的施工设计,利用矸石或者废石进行浇灌、回填处理,构建人工化保护柱,对地表生态破坏进行直接绿化和耕地修复;对于河床附近及下面是采空区的河道,则可以在枯水季节进行必要的截流和引流工作,采取隔水层设置和防水卷材铺设(以黏土材料充作隔水层),并且修筑两岸防洪结构物。该水工环技术方案能够对矿区既有矸石起到较大程度的消耗作用,尽可能地恢复地表地貌,避免矸石引发的二次灾害,也规避了矸石雨水淋滤下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后续对于矸石的治理措施(排水渠、挡土墙等结构)也可以适当简化,对残留矸石场进行简单化覆土处理后也可以形成林地和耕地。

3.3GPS技术的应用

GPS技术在水圈地质技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地质勘察精度,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RTK技术的基础,利用遥感侦察方法,着重于灾害现场侦察、详细分析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现场的地质特征,并为防灾处理提供数据参考RTK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测量范围、定位精度和操作过程自动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率。

3.4矸石堆复垦还绿

对于矿区内存在的矸石堆,需要全面实现复垦还绿处理,对于矸石堆治理,则要遵循搬运、压实平整化、绿化相互结合的原则,进行客土覆盖化处理过程中,需要先处理0.5m厚的黏土层及0.1m厚的耕土,继而采取尺寸为0.5m×0.5m×0.5m的穴载法进行绿化。现场矸石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对其进行粉碎,应用于砖厂烧砖或者水泥制作,形成建筑材料,部分矸石材料用于回填工作,多余的矸石材料则需要充分结合既有地貌地形进行压实化平整处理,一般形成坡度角为30°的斜坡形式。

3.5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面裂缝中的应用

土壤裂缝是常见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采矿方面。采矿爆炸等工作方法可能导致矿区不同程度的土壤裂缝。例如,水文动态地质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确定大型地质层组、接触区、地质风险以及垂直岩层和构造线沿线的不想要的地质现象的储油层和开发区的地质条件。在这些地区的采矿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地质危害,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效地预防土壤裂缝等灾害。这表明,水文地球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土壤裂缝的出现,水文地球技术获得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资源开发工作。

3.6崩塌与山体滑坡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如塌方和滑坡,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破坏能力。首先,利用遥感对地质变化、土壤固结、水平坡度等信息进行综合监测。以及对地表沉积和地下水资源信息的了解,以便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地表沉积监测网络,促进有计划的采矿管理。第二,主要通过山区工程勘探、钻探和核查等手段,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和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采矿区的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有针对性地探测所有链,需要应用水圈技术,例如采用瞬态电磁法来判断周围岩石的性质,并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基础;应用剖面分析方法和结果推断出错误地质体的部分和比例。此外,在预防和预防诸如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技术,例如稳定泥石流的引导面,可以选择经济有效的v型槽设计技术,既能预防地质灾害,又能保护自然生态,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结束语

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水圈地质技术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优化水圈地质技术的若干可行战略,希望在中国矿业建设的发展中发挥参考和援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欣.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1):211.

[2]王东.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8):217-218.

[3]肖道恺,贾靖.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9(08):222+224.

[4]燕强珍.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05):290+292.

[5]李彦杰.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8(0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