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运动训练在儿童构音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口部运动训练在儿童构音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王鑫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口部运动训练在儿童构音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例构音障碍患儿展开口部运动训练,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探讨。结果:训练后患儿的整体口部运动评分及语言清晰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口部运动训练在儿童构音障碍康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口部运动训练;儿童构音障碍;康复效果


儿童构音障碍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儿日后难以正常开展生活活动,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一旦发病需要及时就医,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通过正规的治疗已经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的预后,如何进一步提升患儿的康复效果以及进度也成为了临床上积极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证据表明实施口部运动训练可以提升治疗的效果,为探讨其实际运用及推广价值本院开展了此次实验,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近两年本院收治的30例构音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本组患儿均龄(6.05±0.13)岁,男女比例(16/14),经口腔科、耳鼻喉科等专科检查后确诊为儿童构音障碍,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心理、智力、精神障碍、口腔生理结构缺陷以及无法主动配合完成此次实验的患儿,所有患儿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口部运动训练

选取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患儿实行一对一的训练,1次/d,5次/周,训练的时间选在患儿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并且训练过程中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在训练前后分别需要禁食30min,在训练结束后可将相关资料发放至患儿家长配合家庭干预巩固训练效果。①口肌训练:主要适用于口部感觉、知觉障碍的患儿,常规手法刺激后可采用食物刺激法,可以选取韧性食物比如牛肉干、橡皮糖等给予患儿进行咀嚼,条件允许下可以选用专业的口肌治疗仪器[1]。②下颚运动控制:主要适用于下颚运动障碍的的患儿,指导患儿通过张口、闭口、咬合提升对下颚的控制力以及提升下颚肌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可根据患儿情况增加抗拒训练,比如在患儿下颚第二磨牙上放置牙胶,指导患儿进行用力的咬合[2]。③唇运动训练:主要适用于音唇肌张力过高/低导致的构音不清患儿,护理人员可指导患儿吮吸棒棒糖以及学习吹口哨等提升患儿对唇部的控制力,此外可以采用抿压舌板等道具锻炼闭唇力度,结合顶舌器等道具训练舌部力量[3]

语言训练

在训练时需要调动患儿多感官的配合比如视觉、听觉以强化患儿记忆,提升康复的效果,比如可以采取照镜子的方式指导患儿模仿口型,或者反复的听录音、看视频等方式引导患儿进行自我纠错,发现自身发音存在问题并且辨别正确发音与错误发言之间的区别,对患儿无法自行纠正的发音,治疗师需要从旁进行协助。比如当发“g”音时,治疗师可以采用压舌板轻抵住患儿的舌叶并缓慢推向舌根,在推动的过程中指导患儿发音,由患儿感受发音时舌头的摆放位置,或者指导患儿取卧位,治疗师通过语言指导患儿发“g”时的舌头位置,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爆发成音,通过反复训练逐渐帮助患儿掌握发音的方式和技巧。训练时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音节到多音节直至后续的简单以及复杂的句子发音,直至患儿能够正常连贯的进行表达,日常中可还可以结合唱歌、背古诗等方式训练患儿的语言节奏以及情感表达等能力[4]

1.3评价指标

以患儿的口部运动功能评分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标准,矫正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进行测评相应的词语测试表进行对照,超过90分评价为优,75—90分为良,60—74分为中,60分一下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是通过SPSS18.0系统软件分析所得,实验结果用T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存在明显差距,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详情见表1。

组别

舌部运动功能(分)

唇部运动功能(分)

下颚部运动功能(分)

训练前(n=30)

56.42±1.25

27.66±2.15

31.68±1.41

训练后(n=30)

65.56±1.42

33.56±1.50

42.26±2.14

P

<0.05

<0.05

<0.05


3.讨论

目前医学上对儿童构音障碍的具体发病原因暂无相对统一的认识,也缺乏特效治疗的手段,但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临床上总结出了相对完备的康复训练体系,如果坚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为良好,整体的治疗有效率可以达到85—90%,因此临床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患儿的康复进度展开积极的探讨。今年来有学者提出通过口部运动训练能够提升患儿对构音器官的支配力,从而降低发音的难度以及提升精确度,该理论经过临床长期的实践后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加以选用

[5]

构音障碍患儿一般并无实质性的器官疾病,构音障碍主要是由于年幼时教导有误、饮食不当以及缺乏沟通等因素因素造成,而口部运动训练主要是通过对下颚、舌、唇等构音器官加以训练提升其协调性与灵活性,从而帮助患儿重新构建正确的发音,本次研究中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口部运动训练意在进一步提升患儿的康复效果和质量。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患儿在评分数据中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证实了口部运动训练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其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开展正常的社交活动,因此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此外本次研究具有样本较少的局限性,以期在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后对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晓,周静,高少华,林伟,姚旭红,林云.口部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19(03):212-214.

[2]孙国荣,王文英,李雪琦.面部按摩联合口肌训练治疗脑瘫运动性构音障碍患儿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7):67-69.

[3]柯艳梅,黄新芳,王秩序.口肌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20,42(03):114-115.

[4]刘涛.口部肌肉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言语发育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09):75-77.

[5]李咏雪,张涛,陈少贞.语音矫治结合口肌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