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集团财务问题的案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K 集团 财务问题的 案例研究

温明奇

湖北经济学院

要:本文从近年来证监会列出的有关医药行业会计问题的处罚文件中得到启示,K集团财务问题案件由于财务问题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度分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财务问题案件逐年频发,研究会计问题案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财务问题;防范措施;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一、财务问题案例相关背景

(一)K集团公司背景

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K集团。一九九七年公司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当时是广东K集团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开始进行股份化改组。是集药品、中药饮片、中药材和医疗器械等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医药民营企业之一。公司已通过股权分置改革。

(二)ST K集团财务问题案件回顾

二零一八年末,证监会发现K集团财务报告涉嫌虚假陈述等违法违规行为,披露的财务报告真实性有待考证,并立即对其问题嫌疑展开立案调查。十二月二十八日,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二零一九年伊始,K集团股价接连跌停,成交量史无前例的萎缩。二零一九年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K集团二零一八年财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二零一九年四月三十日,K集团发布二零一八年年报并将其众多问题迹象粉饰成会计差错,其中包括主动承认二零一七年年年报多计299.44亿元货币资金等“会计差错”。这项“差错”使K集团期末的货币资金从调整前的341.5亿元,减少至42亿元。公告出来之后,市场哗然。二零一九年五月十七日,证监会发布对该案的调查进展:经查证,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披 二零一六、二零一八年度财报存有重大虚假信息,涉嫌违反《证券法》第 63 条等法律法规。被证监会定性违法之后,K集团立即主动申请了“戴帽”—公司于五月二十日停牌。

一份出自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事先告知书,披露了K集团多年来串通问题的违法事实。鉴于其对投资者的恶意欺骗已经对其造成了惨痛损失,有可能成为史上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问题索赔案,在证券市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份事先告知书,虽然已经对K集团采取了顶格处罚,对二十二位涉案人员予以了不同数额的处罚和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但其刑事责任仍有待证监会结合更多证据及时追究。

二、 K集团财务问题手段分析

(一)虚增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K集团虚增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逐年增加且占比越来越高。根据K集团发布的《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根据更正后的二零一七年年报,其 EPS 从 0.78每股蒸发至 0.39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48.40 亿元)。考虑到证监会仅对K集团三年违法事实进行了披露和处罚,并结合以往上市公司问题的轨迹来看,不排除K集团在二零零零年上市之后一直到二零一六年也存在相关财务违规问题的行为。

(二)虚增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

分析K集团的问题手段,问题背景,其虚增货币资金是必然的。为了填补无中生有的利润和掩饰不翼而飞的关联方交易款,K集团正好利用其在中医药行业的威信夸大货币资金。其一,企业并没有真实的资产、负债变动,却凭空出现大额净利润,为了粉饰会计报表,便用货币资金虚假增加了一部分资产,使得报表左右平衡,表面上看不出其问题。其二,大股东转移巨额资金用来购买自家股票,却未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为了填补亏空,使公司资产总额在账面上看起来没有异常,资负表左右相等,才通过虚增货币资金来平衡报表。

证监会披露,K集团在短短三年内总计虚增货币资金高达三百六十多亿元。其中涉及财务人员虚假做账、虚构交易;多次凭空捏造、违规篡改银行大额定期存单和数张往来对账单;伪变造销售回款等问题手段。

K集团虚增货币资金逐年增加,占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到了 二零一八 年六月末,虚增货币资金超过360亿,将近总资产的一半,甚至超过了净资产,可见若去除这部分水分,K集团实际资产所剩无几。

K集团在二零一八年年报中新纳入的多项工程经证监会事后调查都不满足确认条件,而K集团冒着被曝光的风险仍要虚增资产,可见其之前有大额虚假收入在账上无法借贷平衡,才使得K集团铤而走险把所有还未达标的资产虚增了三十六亿填在账上。

(三)关联方交易

经查证,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六、二零一八年未全面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及持股比例和各个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正常决策判断。三年间,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大股东及其关联方违规划款总计约一百二十亿人民币。经查证,这笔款项被用于资本市场上购买自家股票、偿还开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缺口、支付解质押款和收购其他关联公司的溢价款等非中医药饮品生产经营以外的地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K集团被证监会查处后,广东省多支股票出现了同步的股价下跌,并且趋势和幅度几乎一模一样,这不禁令人怀疑这些公司与K集团背后的关联关系。观察 二零一八年十月左右“K集团系”公司闪崩的股价折线图,达安基因、中洲控股、吉林敖东、皇庭国际、盛讯达崩盘趋势几乎一模一样,不禁迎合了之前“潮汕帮操纵股市”的问题内幕。深挖这些公司的背景,可以查证这些企业其前十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与马兴田家族和K集团之间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存在关联方相互持股的乱象;均来自于广东省,背后控制人都是潮汕商人;都存在大比例股权质押的情况,大股东超九成质押股票,闪崩的股票被相同的证券营业部抛售股票;崩盘后被多家重叠的信托资金大量抛售。这些都是投资者应当注意到的危险信号,这些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联动性,崩盘前巨额的股票市值,东窗事发后一支股票的跌停引发了一连串关联公司的崩盘,可见其背后的操盘者权力之大,手腕之硬,资金之雄厚。K集团就曾被怀疑存在坐庄操纵股价卷入到王廉君内幕交易案中,王某系深圳市博益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于涉嫌操纵股价被公安部采取强制措施,而王某曾在K集团任职长达 十年之久,并且K集团的控股股东还持有博益投资九成的股权,这种情况下肯定会牵连到K集团。

种种财务问题迹象在先,证监会白纸黑字定性处罚在后,多年K集团面临的各种怀疑被实锤定性,也揭开了潮汕帮企业财务问题、操纵股价的内幕。

三、事件结果

二零一九年五月十七日,中国证监会公告称,K集团二零一六、二零一八年度财务报表存在可疑、严重错报,违反了《中国证券法》的规定。中国证监会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公告,K集团申请停牌一日,于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日复牌。 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交易。六月十四日收盘价,K集团股价跌至每股三点零五元,总市值一百五十一点七亿元,短短四十六天总市值缩水至三百七十五点五三亿元。最终,这个市场的“白马股”变成了“黑天鹅”,二级市场超过二十万投资者遭受损失。

二零一九年八月十六日,中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关于 K 集团及其他证监会的罚款和准入公告中宣布,K 集团实施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的、系统的财务作假工作,故意误导投资者。对K集团采取了顶格处罚,对 二十二位涉案人员予以了不同数额的处罚和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市场上充斥着企业财务问题事件。本文通过K集团财务问题的案例证明,财务问题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配合,耗时较长。因此,为了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有必要从公司自身、中介机构、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各个角度,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中介机构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道德水平、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保持形式和实体独立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监管责任感,积极维护权益,其他各方可以清理市场竞争环境,营造国内证券市场环境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赵芳.论上市公司财务问题[J]. 中国市场,2016(40).

[2]娄权.财务报告问题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