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体育中心钢结构屋面网壳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泾河体育中心钢结构屋面网壳施工技术

孟浩 李冰 蔡永平 赵雲博 蒋浪青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钢结构工程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近年来,在体育管、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中,为突显建筑特点或当地特色,建筑物往往具有较为特殊的结构造型,而钢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可塑性好等特点,往往被应用于屋面结构,确保建筑物整体结构造型。大型公共建筑的屋面结构往往跨度大、结构形式复杂等特点,为保证其整体强度及稳定性,一般采用网架结构。本文根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公共建筑类大跨度屋面网架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讨论。

【关键词】公共建筑、大跨度、网架结构、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1.1建设概况

泾河新城体育中心项目位于泾河新城泾河大道以北,泾河三街以东,湖滨一路以南,环湖路以西,主要分为游泳馆、体育中心及体育综合楼等三大单体,包含游泳中心、羽毛球馆、篮球馆等体育运动场馆,以及健身房、电竞中心、网咖、训练基地等体育配套用房设施,总建筑面积为50203.33㎡。

1.2结构形式

本文主要围绕体育中心扇形屋面进行论述。体育中心为扇形屋面,下部为11根分岔柱,上部为网架结构,平面投影面积约3500㎡,最长约87m,最宽处约56m,部分结构外悬挑17m,悬挑部分距离楼面25m,安装标高最高点约+45.900m,最低标高为+29.960m,构件截面形式以箱型为主,部分钢梁为双曲面箱型梁,主要截面尺寸为口400*200*10*14、口500*250*10*16等,整体结构为双曲面结构形式。钢构件数量为386根,用钢量约300t,材质为Q355B。扇形屋面结构整体形式复杂、安装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焊接接口多等特点。

2.1技术优化

扇形屋面在次梁与主梁节点位置,次梁为保证与主梁表面有相同弧度,次梁相对于地面具有一定倾斜度,施工时无法快速定位固定,不利于现场安装。为加快现场安装效率,节省塔吊使用时间,考虑“化斜为直”,调整优化主、次梁空间位置关系。次梁调整优化为垂直于地面,与主梁上表面形成夹角,减少塔吊使用时间,加快安装速度,有利于现场施工,节省施工成本;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便于质量把控。

2.2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主要分两种形式,整体提升和高空散装。整体提升前期需在+22.950标高处利用胎架拼装成整体,利用提升设备整体提升至相应标高。整体提升在拼装时距离楼面间距较小,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减少胎架使用量,降低措施使用费用,但整体提升方案需要专家论证,前期技术准备周期较长,增加提升费用,而且仅提升6m(以最低点标高计算),施工工序增加提升工序。高空散装以胎架为支撑体系,直接在空中对钢梁进行拼装,虽然危险系数和胎架使用量增加,但技术准备周期较短,无需专家论证,减少提升费用,减少提升工序直接在空中拼装,减少工期。

2.3施工流程

主要施工流程分为两大部分,以支撑体系转变为分界点。上半部分为胎架底座布置、胎架安装、工装安装、钢构件安装焊接,主要以胎架作为支撑体系;下半部分为分岔柱安装、卸载、工装拆除、胎架拆除,主要以分岔柱为支撑。

2.4构件安装顺序

扇形屋面为“中间高、两边低”且边梁为双曲构件,为保证构件在安装时的整体稳定,共分为四大区域进行吊装。第一区域为中间标高较高部分;第二区域为周围边梁及部分相连主梁;第三区域为具有高低差区域钢梁,即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部分;第四部分为悬挑区域。首先前三区域依次安装,然后在保证前三区域形成整体后安装分岔柱,最后安装外悬挑部分。每个区域先安装主梁,再立即安装与之相连的次梁,确保每根钢梁都能与之前钢梁形成整体。先安装边梁再补充具有高差钢梁,主要是为了用边梁对整体形成约束,保证整体造型

不产生偏差。先安装中间较高钢构件,为保证在安装边梁双曲构件时对边梁起到拉结固定作用,防止边梁产生侧倾。

3支撑体系

3.1胎架支撑布置

胎架布置于混凝土楼面,在胎架底部设置两根H型300*300*10*15钢梁,H型钢梁必须保证搭在混凝土梁上,使力能够直接传到混凝土梁上,同时楼面底部搭设满堂脚手架。在楼面浇筑混凝土前放置预埋件,后期预埋件与H型钢梁进行焊接固定。

3.2工装设置

胎架上部工装分为侧边支撑和托梁支撑体系。根据托梁支撑体系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构件支撑点在胎架上,侧边支撑为75*75的角钢,两端分别与胎架顶座和箱型构件焊接固定,防止箱型构件侧向倾倒;托梁支撑体系包含水平方向的H300*300*8*12底部支撑钢梁和竖向放置的H300*300*8*12托梁,为增加托梁和支撑梁之间稳定,增大接触面积,两者之间用10mm钢板进行焊接固定。竖向托梁高度不应大于800mm,根据构件标高,对托梁高度进行调整,确保构件吊装固定即是安装标高,做到快速解钩,减少安装时间,增加安装效率。第二种情况是构件支撑点在两个胎架中间悬空位置,需要在胎架之间增加扁担梁,扁担梁为截面H400*400*12*16,并且在构件支撑点对应位置设置加劲肋,为增加扁担梁整体强度,每间隔2000mm增设一道加劲肋。侧边支撑为75*75的角钢,托梁支撑体系为竖向钢梁和钢板,均与扁担梁进行焊接固定。

3.3胎架支撑布置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工况合理设置胎架布置,为减少格构柱使用数量,在部分格构柱之间增设H型扁担梁,每根格构柱拉设四道拦风绳。格构柱支撑外尺寸为1500*1500mm,采用四根钢管(Ф159*10mm)为主肢、圆管(Ф114*6mm)为横向缀条,圆管(Ф76*5mm)为斜向缀条、型钢(HW200*200)为底座组成。

3.4胎架卸载

胎架的卸载过程既是拆除扇形网架下部支撑的过程,又是结构体系逐步转换过程,在卸载过程中,结构本身的杆件内力的受力均会产生变化。卸载时,要确保安全、方便施工,不能对构件的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卸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扇形网架所有结构安装焊接完成,交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

2)临时支撑拆除顺序和措施,根据变形协调、卸载均衡的原则,通过多次同步切割H型竖向托梁实现胎架支撑卸载。

卸载的顺序通过模拟现场施工验算考虑最优卸载方案:从中部往边缘卸载,先卸载树形柱周边的,再向边缘延伸。

根据模拟施工验算在变形较大处设置16个观测点,卸载前要对监测点的变形进行测量,以取得初始数据,卸载过程中要进行跟踪测量和监控,每日监测两次,卸载三日后数据无变化,对胎架进行拆除。

4结语

本文根据实际工程对大型公共场馆类网架结构施工技术-高空散装进行论述,以确保安全、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为目的,从施工方法确认到格构柱支撑卸载完成,详细讲解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相对应解决措施,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深化、施工等过程提供借鉴,避免发生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