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

郝传慧

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小学, 湖北 襄阳 441600

摘要:符号意识是指在理解符号的含义、明确符号运用方法的前提下,熟练运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在数学中,符号意识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符号”,即符号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二是“意识”,即学生的想法;三是“数学”,即属于数学的范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技能教育发展的深入,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同样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发现身边的符号,明白这些符号表示的含义,知道符号也可以传达信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范畴内的符号,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根据要求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演绎推理和列式计算获得结论。最后,教师还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这些素养也少不了教师、家长的后期培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己任,努力将符号意识的培养充分融入进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符号意识

新课标提出小学教育应该加强以品格和能力为关键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思维具体的培养方向有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分析、模型建立等。符号意识和符号语言是数学学科的必备能力,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进行逐渐深入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数学符号意识,从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一、学生在数学运算中出现的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名称十分熟悉,认识没有困难,对用符号表示的数学公式也能倒背如流,但在需要用符号对具体情境进行表征时,多数学生没有主动使用简约数学符号表示有用信息的意识,他们喜欢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导致表述笼统、烦琐、缺乏逻辑性。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运用数学符号的习惯,只有在教师的提醒下才有使用的意识,导致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由于学生不了解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只是机械地将各种数学符号杂乱无章地储存于头脑,在用数学符号进行表征时,就特别容易混淆相似概念。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cm)和米(m)的时候,这两个符号非常相似,学生区分起来很困难,一部分学生经常出错,总是分不清楚。”现在的小学生对具体数字一般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他们对数字敏感度很高,但对数学符号的敏感度较低,他们的符号运算能力普遍较差。说明从简单的具体数字计算到抽象的数学符号运算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学生想实现从数字计算跨越到符号运算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解读数学符号的内涵与意义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知识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忽视意义的解读就会出现“在最坏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不是如何符合学校生活的要求,而是如何看来好像符合这些要求”。[3]教师要重视数学符号象征意义的解释。首先,向学生强调数学符号的重要性与深刻意义,明确其内涵和相关知识点,并告诉学生正确的用法。有意义的学习是在学生真正了解符号内涵的情况下发生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对继续学习保持高度兴趣。其次,数学源于生活,每个数学符号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最后,教师不一定要完全遵循参考书,而应将课程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阐释清楚数学符号内容的意义,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理解数学符号的起源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记忆力,促进深层次学习的发生。

(二)运用数学符号,梳理题目条件

一些数学问题条件较多,数量关系复杂,在开展这类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符号帮助学生梳理题目条件,更好地明晰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符号的作用。例如,教学“行程问题”相关内容时,可以出示问题:“小明和小红相约出游,已知两家相距10km,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比小红多走1km,步行2小时后两人相遇,求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本题较为复杂,可通过条件得出两人相遇时小明比小红多走了2km,利用总路程为10km,求出小明和小红行走的路程,然后算得他们各自的速度,但这样解答绕弯较多,思路繁复。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符号,梳理题目条件。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明晰小明与小红速度的关系,即v明=v红+1km/h,再由两人相遇时间及总路程求出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和为10÷2=5km/h,即v明+v红=5km/h,通过这两个数量关系,可以很快得出小明、小红的速度分别为3km/h、2km/h。借助符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题目给出的条件,使数量关系更加直观、简明,进而高效地求解数学问题,深刻地理解符号的价值,促进符号意识的形成。

(三)参考生活经验明确符号的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激发学生的符号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符号标志,如“洗手间”“左转”“右转”“直走”“收银机”等符号,邀请学生把这些符号的实际含义口头表达出来。然后,将数学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表示出来,展示基础数学计算中常用的数学符号语言,如“=”“+”“-”“×”“÷”等。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数学学习中,都会用一些符号来代表一定的意义。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符号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数学中表示大约的意思,它与“=”不同,它表示的是一个近似数。当学生看见“某镇常住人口≈2000人”时,就可以明白这个镇的常住人口接近2000人,可能比2000人多一点,也可能比2000人少一点。

(四)运用数学符号,表达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符号表征能够更直观、清晰地表达抽象的数量关系。但小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具体直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外在操作表达出数量关系,在数量及其运算和直观操作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经历符号的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发展符号意识。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问题“现有一个蛋糕,平均切成了8块,若要将这8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请问每人分得几块蛋糕?”并组织学生用一张圆形纸片代替蛋糕,通过将纸片折成相同的8份感受“分”的过程,再让小组成员4人轮流拿一块,经过两轮圆片被分完,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利用外在操作,以一张圆形纸片的切割过程直观地生成“8÷4”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具象化地理解除号的含义。要注意反过来让学生理解“8÷2”“8÷8”等符号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直观意义,可请学生再在圆形纸片中指出,实现符号与“均分”的双向对应。

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能为学生以后的代数学习、几何学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变化,逐步渗透数学符号,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熟练掌握数学符号的正确用法,使学生乐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茹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32)

[2]王冬青.例谈培养数学符号意识的几点策略[J].学苑教育.2020(13)

[3]吴实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探究[J].家长.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