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昭化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3

广元市昭化区 特色水果 产业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的思考

冯木兴

昭化区农业农村 局 , 四川 广元 628000



引言【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支撑,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我们工作的第一位,这是破解“三农”工作新难题的有效抓手,是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为加快推进昭化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现结合昭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个人一些小的思考和建议,仅供同仁们参阅。】


一、全区特色水果产业园基本情况

多年以来,通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和共同努力,我们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把特色水果产业作为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尤其在脱贫攻坚期间,为当地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区特色水果产业涉及12个镇89个村,总面积41215.5亩,其中健康园26924亩,荒芜园862亩,废弃园3004.8亩,低产低效园10394亩,目前现能够通过改造提升方式盘活的低产低效园面积约为9048亩。近年来全区特色水果产业总体运行情况还是基本向好的,初步形成了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镇村特色产业园、农户户办产业园“三园同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现已成为脱贫摘帽后持续稳定增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方面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诸多不可回避和小视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选择不精准、主体带动乏力、联农益农机制差、科技支撑乏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重建设轻管理等突出问题。为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高效发展,迫切需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巩固提升和改造低产低效园,盘活荒芜园、废弃园,破解烂尾园。

(一)产业布局和品种选择不宜

部分业主在产业布局和品种选择方面我行我素,没有根据海拔、土壤、风向、灌溉等条件科学选择布局最适生区品种,如猕猴桃本应该按照“高中低、绿红黄”来科学梯次布局产业发展品种,而个别业主一味盲目追求单价高的红阳品种,在风口地带、高海拔区域布局红阳猕猴桃品种,违背自然规律,由于低温、霜冻等原因,导致溃疡病大面积爆发,出现毁园、弃园现象,致使农民工工资和土地租金无法按期支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经营主体引培和管理不善

一是引培把关不严。部分镇村过去在业主招引方面没有全面精准考察业主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只顾眼前,不思长远,导致引进的部分业主不根据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确定产业适度发展规模,最终由于经营规模过大、资金链断裂、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导致承包经营的产业园荒芜,出现毁园、弃园现象,结果是跌不丧失,既苦了自己不说,还给当地政府撂下了一烂摊子。二是带动农户乏力。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多简单通过外地业主、大户一包了之,一般不积极发展和培育本地的业主和农户。据调查全区80%以上园区的产业都是外地业主和大户在承包经营,带动当地农户占比20%都不到。三是产业经营规模把控不严。部分经营主体不根据当地劳动力数量来科学测算产业发展规模,动辄几百亩上千亩承包流转土地来搞产业发展,最后在生产、采收等关键农时环节由于劳动力严重缺失,导致产业园管护跟不上,错过最佳农时季节,出现毁园、弃园现象。四是村集体经济经营的产业园管理不实。据调查,在我区90%以上用村集体经济建起来的产业园,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管护经营机制,大多数在后期因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跟不上、资金链条断裂等原因,出现荒园、毁园、弃园现象。

(三)技术力量配搭和管理不实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科学。在行业部门中,一些股室人员所学专业和特长本应是搞产业技术指导服务的,而把这部人员用于搞行政,技术本应该下沉到第一线,成为工作的主力军,结果是学非所用,而把一些不懂技术人员安排搞产业,在人员搭配方面成了外行管内行,技术人员的专技特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一线技术力量配置和管理不善。在部分新建园区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果技人员,导致园区建好后,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部分园区即使配备了技术员,也没有科学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模来匹配。配备的一线技术员本应该重点指导园区产业服务,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兼职兼薪搞工作,还有很多是退居二线的村干部。三是技术服务不接地气。在关键农时季节,部分技术人员工作浮在面上,到一线技术指导采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方式,成了典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技术指导服务不落地。同时在相关技术培训项目实施方面走过场,在课堂内讲理论的多,现场实践操作的少,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导致园区技术服务最后1公里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有效解决,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

(四)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在园区产业发展方面,没有建立专门的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等风险防控基金,严格落实土地租金提前预付制,一旦出现不可预见的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无法兑付等矛盾和问题时,业主就把矛盾推给镇村,镇村就把矛盾和问题上缴给区委、区政府,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五)主体责任履职不到位

一是镇主体责任履职不到位。在产业园建设方面,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抓工作的方法不多,部分镇个别领导干部认为搞产业园上面有区委、政府,中间有行业主管部门,下面有村社干部,园区产业发展好坏、成功与否和镇无直接关系,一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是想办法区去克服和解决,而是推卸责任,不敢作为和当担。二是部门政治站位不够。个别区级部门没有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把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简单的当成是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一家的事情,一遇到产业园区目标任务分解时,就相互推诿,忘记了自己的职能职责。三是工作力量单薄。产业园区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工作是千头万绪,任务是纷繁复杂。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对其工作人员业务工作能力要求更高,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当好作战员,既要当好规划员、又要当好管理员,既要当好统筹员、又要当好协调员,既要当好文秘员、又要当好通讯员,还要做好上到省市对接、下到现场督促、纵横联动协调等工作,需要的是一班内行人来抓,工作面广量大。为了确保产业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配齐配强懂产业、学专业、熟悉园区等方方面面地工作人才,一定不能削弱,而且还更应该加强。

(六)考核结果应用不科学

农业产业园区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权重分值占比低,这与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不匹配,导致某些部门和个别镇出现了产业园区建好、不建好与不建一个样,管好、管坏与不管一个样,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考核结果与单位目标考核、班子绩效考核、干部选拔考核等有效挂钩,同时考核的分值对综合目标考核结果影响不大,致使部门和镇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调优产业结构、优化品种布局

建议按照“因园施策、对症用药”原则,结合省市园区创建,分年度对全区已建成的产业园区进行巩固提升。一是科学编制工作方案。要逐一摸清全区已建产业园区家底,列出园区提质增效年度计划清单,分园制定园区产业提质增效的专项实施方案。二是调优产业结构,做好品种布局。坚持最适区域布局最优品种原则,下决心调整园区内不符合主导产业布局、适生性差、比较效益低的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使园区真正成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核心基地。三是改造低产低效园。针对缺苗或病残苗的,予以补种补苗;针对品种落后的,予以品种改良;针对品种不适应的,予以更换品种类型或产业转型;针对猕猴桃溃疡病园区,搭建避雨大棚,并同步配套水肥一体化喷滴管设施。四是按照国家非农化、非粮化政策,以猕猴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建议区委、区政府不再扩面新增发展面积,重点是对已建成的特色水果产业园进行巩固提升和提质增效,盘活低产低效园,转型改造烂尾园、僵尸园,针对烂尾园、僵尸园,要下大力气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采取进行“还园于田、还园于民、还地于田”等方式,将“荒芜园、废弃园、僵尸园”等田地逐步退换给农户,引导发展王家贡米产业,这样既盘活这些“荒芜园、废弃园、僵尸园”,也为政府分了忧、解了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不然土地租金业主一旦无力支付时,农户就要找镇、村领导,镇村也无资金解决时,矛盾最终会上缴到区委、区政府,最后让让区财政来买单。五是建议将王家贡米种植区域重点放在昭化区磨片北部区域发展(磨滩镇王家镇原文村乡柏林沟镇清水镇卫子镇原晋贤乡),形成一个大的闭环产业园,因为昭化北部山区的这几个乡镇,过去是原老广元县的粮食主产区,土壤质地和水资源非常好,最适宜王家贡米等粮油产业种植,同时王家贡米发源地也在这里如果通过本界区委、区政府的持续常抓不懈,一定能够把王家贡米这个产业做大、做优、做强。这和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不矛盾

(二)强化主体引培,做实运营管理

一是坚持引培与严管相结合。严把业主引进审查引关,在业主引进方面,要全面综合考察业主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科学界定产业发展规模,严禁打着发展产业的幌子来套取政府的项目补助资金。建立健全园区企业准入、营运动态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清退管理水平低、营运效益差、长期拖欠农民土地租金和薪金的企业出园。二是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代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将财政投入的资金与农户进行股权量化,农户不能只是简单的收取了几个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股权效应,确保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获取相应的股金收益。三是有序盘活无人经营的“烂尾园”。加大当地农户的培育,严格确保园区60%以上的产业面积由当地农户种植,从外地引进业主在当地承包的面积尽量控制在40%左右。引进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具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企业(业主)进驻园区,带动园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户发展。要尽快通过反租倒包、转产转包、返田于民、改园还田等方式,把“烂尾园”重新盘活经营起来。

四是改革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经营方式。要深刻吸取有关经验教训,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产业园逐步转交给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把村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转向用于园区产业发展农资经营、劳动力组织、农产品初加工、市场销售等服务环节,做实做细集体经济,让村集体从中受益,严防投入的集体资金流失,增加输血造血功能。

(三)优化人员配置,抓实技术服务

一是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配置。建议主管部门科学合理调整和充实相关产业发展业务股室专技人员,把学专业、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同志调整到主导产业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技特长和聪明才智,督促和指导全区产业发展,把不懂专业技术的人员调整到一些专技业务不是很强的综合岗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二是强化一线技术人员配置。建议按照改革后的镇建制,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模,重新调整和配齐配强园区产业发展技术人员,做到一线技术服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指导督促,人员建议交由行业协会统一管理。三是改革技术培训方式。建议改革技术培训项目的实施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少讲理论,多讲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防治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大力培养剪刀干部和剪刀村民,做到技术指导接地气,彻底解决好全区技术服务最后1公里问题。四是推行园长负责制,建立工作专班。区级以上园区由县级领导担任园长;村特色产业园由联系镇的县级领导担任园长、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园长;所有园区必须落实责任单位,建立园区管理工作专班,明确具体联络员和工作人员,做到有人抓、有人管。完善“六个一”园区科技支撑服务机制,即一名县级(镇)联系领导、一支专家服务团队、一个科技服务平台、一批“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的干部和“有技术、重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一户一名“技术明白人”,一个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点。

(四)强化责任当担,抓实园区管理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体、镇村主责,强化产业园区管理。在产业园区建设与管护方面,压实两个责任,明确部门和镇各自职责。建议进一步要优化行业部门统筹协调、督促监管、业务指导等责任,落实镇村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各部门和所辖镇要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抓实产业园区建管工作,严防一旦遇到矛盾和问题,相互推诿扯皮,出现无人管的现象,更不能把矛盾和问题直接上缴到区委、区政府。二是严格执行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按照省市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认定管理办法”,严格逗硬落实园区规划和立项条件、建设内容和标准、申报和审批程序、奖补政策和支持范围等规定,防止盲目建园、无序建园、重复建园,避免资金浪费、产业同质、资产闲置等。三是配齐配强产业园区工作力量。建议尽快从区级部门或镇择优选择热爱农业、熟悉园区、工作能力强、能够吃苦耐劳的同志充实到产业办、园区办工作,做到人员有保障,以缓解目前工作力量不足的燃眉之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推进和有序开展。

(五)加大财政投入,营造公平氛围

一是完善产业园区投入机制。在产业园区建设资金统筹方面,建议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在园区建设前期,首先要把产业发展对象敲定落实好,明确谁来种,再说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如果产业发展对象没有落实落地,我们宁愿不建,也不要盲目贪大求洋建园区。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承担,按照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推进;对生产经营性设施采取补助的方式由受益业主和农户实施,提高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凡是一味依靠财政资金自身不投入的经营主体一律清除园区。二是加大奖补力度,营造公平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产业经营管护到位、农户参与经营度高、产量产值效益好、联农带农作用明显的产业园区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反之对弃园在半年以上的业主一律清除园区外,对“一枝独秀”坚决不予补助,同时禁止在本区域内发展其他产业,实行惩戒制。三是建立园区产业发展风险防控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自然灾害等年份造成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等无法支付风险补助。四是强化财政投入资产管护责任。做到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负责。

六)严格考核,逗硬奖惩

制定园区产业发展与管护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议将产业园区纳入区委、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管理,适当增加考核权重分值,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把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目标、班子考核等次评定、干部选拔等有效挂钩,充分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