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道文化引领下“和·乐”家校共育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毽道文化引领下“ 和 ·乐” 家校共育模式探索

曾翠容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教育,孩子的成长必须靠家校共同努力。在毽道文化引领下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和.乐”家校共育,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协作,以取得教育的最好效果,

关键词:双减 道文化 家校共育

随着“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家校共育就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培育学生。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其特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校教育如果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必将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将举步维艰。为了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学校毽道文化——“和·乐·健”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和·乐”家校共育新模式,实现学校与家长和谐协作,以取得教育的最好效果。

一、“和·乐”家校共育内涵

“和”,即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从教育角度来讲,“和谐统一”的是教育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同事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生生之间的和谐、学生家庭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最终达到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发展。

乐,快乐,愉悦。对于小学生来讲,快乐便是身心健康、天性解放,在学习中能兴趣盎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上能创造丰富绚烂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身体素质。

东沙小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培养包容进取、活力健美的现代学人为育人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育人目标,就必须实现家校共育,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培育学生。呼应国家“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我们围绕育人目标,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结合“和·乐”家校共育,培养出既具有健康的体魄,又具备健康的心灵,在生活学习中活力四射、热情洋溢、追求卓越、追求理想的东沙学子。

二、构建“和乐”家校共育模式

(一)做好常态化的家校沟通

1.充分利用家访、电访、微信沟通等方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一直以来注重家校共育,包括每个学期100%的家访、电访。采取家访和电话家访相结合的形式和家长沟通,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达到和乐家校共育目的。

2.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开展家长学堂。在每个学期都会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堂,利用家长学堂给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开好家长学校家委会的建立,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包括校内课后服务的开展与建议、校服的采购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等;也给学校带来一些综合了其他家长的一些建议与意见,为家校共育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3.定期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活动。作为家长,往往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学校举行这些活动就给家长提供了机会。我校每个学期的都会选一天作为家长开放日,在这一天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进课堂、进操场去体验去感悟,增进对校方的了解,征求他们对班级的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邀请富有劳动经验家长进入综合实践课堂和劳动课堂,让家长给孩子们展示汤圆的制作、饺子的制作以及如何种植植物。这样做,有利于加强老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与信任,有助于争取家长对教师、对班级、对学校、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帮助与合作。

(二)做好骨干家长培训

学校创新家长培训方式,引入番禺区家庭教育专家、番禺区家庭教育服务促进会会长胡家荣教授对部分骨干家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从《智慧引领孩子成长的GPS》到《高效促进家校共育的三大策略》,三天六场的讲座每一场都有实战型案例分享,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通过培训,家长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收获满满。这个培训计划持续三年,每个学期进行三天全天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旨在以点带面,期待通过一部分优秀家长在培训之后,学习到育儿理论和育儿知识后用于实践,成功后带动班上的大部分家长一起走向成功。

  1. 开展家校共建活动

家校共建活动是学校与家庭,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来,在开展的活动中都有家长的身影:在毽球文化节上,有家长和学生老师对踢毽球的身影;在艺术节上,有家长帮同学们化妆的身影;表演的舞台上,有家长和孩子一起走秀的身影;在亲子研学活动中,有家长孩子一起互动的身影;在综合实践课堂上,有家长给孩子们讲课的身影;在爱心义卖上,有家长们一起忙碌的身影……通过这些家校共建共育的活动,把教师、家长、学生融为一体,可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加深相互间的感情,有利于调动三方的积极性,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1.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除了依照学校学生家长的需求展开特色家长培训活动外,还十分重视对当地社会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地区先进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邀请他们到校给家长授课。例如邀请退休李书记在校开展《传承好家风,培养好孩子》讲学活动,通过朴素的生活案例,渗透着深刻的家庭教育观念,既简单明了,能够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所接受,也将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传递到了家长的心中,让优良家风从“五老”家中走进了千家万户。

家校共育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扎扎实实、恒常开展的家庭与学校对孩子共同进行教育的行为。学校要努力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者、协同者、促进者,带动家长知教育、懂教育、会教育、爱教育,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机制,共同为国育儿、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何祥国.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2]李治刚.“互联网+”时代,城郊小学生家校共育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4).

[3]张轶群.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8(2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