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内容较为复杂且枯燥,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内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在长时间的背诵记忆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感,学习积极性不足。由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唯物史观,促使学生正确掌握好历史发展的规律,让他们更轻松学习历史知识。下面主要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实践策略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成长、三观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让学生保持更全面正确的历史认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带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的实践策略很有必要。

一、基于物质意识关系,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高中时期的大部分学生具有是非观念强、性格容易冲动的特征,大多数的学生面对事情通常以“对”和“错”来进行评价。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入唯物史观,传授给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结合社会所在背景,正确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判断的能力,表现出唯物史观所具备的客观性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非常多值得辩证看待的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大多数学生认为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一位暴君,但是单纯从文化角度来讲,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 “焚书坑儒”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秦始皇运用武力的方式,杀害众百儒生,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王权,才能够让中华文明流传千年时间。世界上未曾产生过断裂的文明体系,需要以强大的思想统一作为基础,虽然后来的汉武帝否定了秦始皇的这一做法,推行了“独尊儒术”,但是从思想内涵的角度分析,根本上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秦始皇大一统的核心思想来讲,在经过多次的换代统治后,始终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融合价值,让不同民族的统治者都能够崇尚汉族文化。而且,秦始皇还统一了六国的文字,颁布了“书同文”的这个政令,为汉字的流传千古打好了基础,由此出现了即便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多种方言,但是在文字表达方面却表现出统一的现象。这一点是其他的文明古国所无法企及的。基于物质意识的观点,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转变学生对历史观点片面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辩证方法,从消极、积极两方面正确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二、基于联系发展观点,认识历史发展成果

教师在讲解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课堂当中比较认真的听讲,详细记录笔记,可历史成绩依然不能得到质的提高。追根究底是这部分学生未能获取科学唯物史观的引导,造成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正确审视和分析问题,尤其是在历史事件的研究过程中,无法从内外因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要教给学生结合联系与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历史发展成果。

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有关的内容时,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中国在这一战争当中的失败,其中内部的因素是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政府发展滞后,外部因素是英国的武器装备精良,清政府无力抵抗。当时英国经过资本主义革命后,发展越来越快,装备先进,军队素质高,导致中英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中国战争的失败。由此一来,教师在讲解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要带领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综合事件发生的内外因,深刻了解事件。如中国在巴黎合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了导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样,让学生更正确认识理解历史发展。

三、基于矛盾分析观点,全面客观学习历史

事物都具备两面性,事物给历史带来的影响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要根据矛盾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及解决。

如针对“修建长城”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评判当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修建长城劳民伤财,成为了王朝灭亡的一大影响因素,对王朝的统治没有好处。可部分学生认为,修建长城能够加固国家防御墙,让国家有更坚实的后盾抵抗外敌的入侵,能够有效保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最早大量修筑长城的事件能够追溯到秦朝,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展开了长城的工作,但是到了秦朝才开始进行大规模修建。秦朝修建长城,由于政治推行暴政,给人民带来非常大的压迫,百姓民不聊生,造成人民揭竿而起,让秦朝迈入灭亡,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秦朝在政治统治上未曾重视老百姓的利益,过分对老百姓进行压榨,造成秦朝一步步迈入灭亡,而并非修筑长城这个事情造成秦朝灭亡,修筑长城的事件只是加剧了整个灭亡的过程,加快了秦朝灭亡的速度。

单从修筑长城这方面分析,秦朝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对百姓毫无益处,这样的观点较为片面,从长远角度分析,长城的修筑能够发挥出抵御外敌的重要作用。修建长城后,中国朝代的更替也并非是受到外族人民的侵入,而是由于推行的政治统治制度无法起到好的作用,激发了大部分民众的反抗心理,推进朝代更替。从这个角度分析,修筑长城对稳定国家和平、集中国家政权有一定的助力,所以学生在学习当中,要注意这一点,分析问题不能过分片面,要学会准确客观从长远角度分析问题发展的根本原因,经过全面的分析,发展学生的大局观,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加强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更客观、更全面考虑。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深入改革的关键时机,新课改的必然结果就是要培养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核心素养当中的唯物史观展开教学实践,运用基于物质意识观点,让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基于联系发展观点,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成果;基于矛盾分析观点,全面客观学习历史知识的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好高效学习法,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历史客观事实,为后续学生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骞.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1):143-144.

[2]陈贞.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0(17):66-67.

[3]韩玉林.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0-11.

[4]姚继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实践[J].知识文库,2019(15):143-144.

[5]黄英芝.运用唯物史观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J].广西教育,2019(06):85-86.

1.参考文献三个就够,

2.整个篇幅比较短,文献删少两个,适当充实文字,增加篇幅

3.语句表达要注意通顺,比如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影响那个地方,不用展开说什么方言不同,直接紧扣书同文即可

4.还有唯物史观跟学生的成长三观没关系,那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技能,别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