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腹腔镜胃腔内胃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完全腹腔镜胃腔内胃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黄朝春

盐源县龙塘镇卫生院 四川省 盐源县 615700

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6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开展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清晰稳定,无需进行内镜协助,且术后病理报告现实切缘呈阴性。中位手术时间64分钟、中位出血量25毫升,中位住院时间4天。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经胃管出血,医护人员给予其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对参与研究的16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未发生局部复发病例,未发生胃穿孔、胃漏、胃出血症状。结论选择腹腔镜装置开展完全腹腔镜胃内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该方法可行,且经济实惠,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内手术;胃黏膜下肿瘤;腹腔镜检查

胃黏膜下肿瘤包括颗粒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胃肠道间质瘤、脂肪瘤等[1]。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相对常见,脂肪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相对罕见。近些年来,我国腹腔镜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此情况下,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技术逐渐成熟,一些需要大范围切除的手术转变为内镜形式,将保留功能手术的作用及意义体现出来[2]。本文特将16例患者作为对象讨论完全腹腔镜胃腔内胃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6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开展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女比例为7:9,年龄均值(53.46±12.88)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76岁,肿瘤直径均值为(3.71±1.56)厘米,最小直径为0.8厘米,最大直径为5.9厘米。诊断标准如下:经病理资料证实为胃腺瘤、平滑肌瘤及间质瘤。

1.2常规腹腔装置

Troca、镜头、显示器、超声刀吸引器、电钩、分离钳持针器、无损伤抓钳、缝合线。

1.3手术方法

在手术之前,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行胃排空、留置胃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选择插管全麻方式,术中成分腿位,手术医师位于患者两腿之间,扶镜手位于患者左侧。医护人员以患者病灶部位来调节手术台倾斜方向,常规选择病灶略低体位,确保肿瘤视野处于术野下方。针对肿瘤位于胃体壁侧患者,医护人员需对手术床倾斜程度进行调节,确保病灶侧为低位,尽可能在术野下方暴露手术区域。对肿瘤位于幽门区患者,呈头略高位置。对肿瘤位于贲门区患者,呈头略低位,医护人员对手术室区域作常规消毒处理,铺无菌单,在手术之前将胃管关闭。在脐部、脐部和主术孔之间选择了两个10 mm的进镜孔。主操作孔12 mm位于左侧腋前线、腹直肌外缘交点以及右侧脐水平线略上方为5 mm操作孔,将胃腔进镜孔作为中心做孔对称操作。将Trocar置入其中,最后在胃腔内置入5 mm Trocar,选择抓钳沿胃大弯将胃壁抓住,使用电凝钩在主操作孔于大弯部位做长度为10mm的小孔,选择强力碘对胃壁开口注做消毒处理,将10 mm的 Troear插入胃腔,如果不牢固,可以用1~2针将胃壁浆肌层和 Trocar固定,保持胃压8-10 mmHg。通过脐部孔入镜,在病变附近的大弯处用电钩切开1.2 mm的切口,根据前文所提及,在胃腔刺入12 mm主操作Trocar,通常情况下,选择主操作Trocar对称部位做主操作Trocar对称部位,置入方法同上。在胃腔内,在内窥镜下,胃管向后移到贲门,首先,在病灶环周做电凝标记处理之后,选择超声刀或电凝沟逐渐分层、分离、深入,及时电凝止血,将病灶完全切除。医护人员需高度注意肿瘤囊壁完整性及肿瘤切除完整性,经由主操作孔将切除物取出,送至病理检验,切除肿瘤之后,仔细检查创面是否出现穿孔出血症状,选择3-0薇乔线缝合创面,以此方式缝合胃壁Trocar孔。手术之后,医护人员在患者大弯侧滞留引流管。

2结果

1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清晰稳定,无需进行内镜干预,且术后病理报告现实切缘呈阴性。中位手术时间64分钟、中位出血量25毫升,中位住院时间4天。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经胃管出血,医护人员给予其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对参与研究的16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未发生局部复发病例,未发生胃穿孔、胃漏、胃出血症状。

3讨论

通常情况下,胃黏膜下肿瘤为良性病变,肠胃胃镜检查检出率低下[3]。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超声内镜检查的方式确诊患者病情,有效结合实时超声影像以及超声内镜技术,将患者病灶血液供应情况、病灶大小及未必层次清晰显示出来。现阶段,超声内镜是评估消化道胃黏膜下肿瘤病症的精准检查方式。但部分胃黏膜下肿瘤出现转移脏器浸润、但是由于超声内镜探头勘探范围有限,不能够对评估范围外的组织进行有效评估[4-5]

。正因如此,术前有必要指导患者进行MRI检查及CT检查,术前应用内镜联合CT检查是评估最常用方法,以此方式能够定位患者肿瘤位置,并对手术可行性进行判断。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清晰稳定,无需进行内镜干预,且术后病理报告现实切缘呈阴性。中位手术时间64分钟、中位出血量25毫升,中位住院时间4天。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经胃管出血,医护人员给予其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对参与研究的16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未发生局部复发病例,未发生胃穿孔、胃漏、胃出血症状。

分析结果得知:经由胃腔镜开展胃腔内手术效果显著,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手术,不会影响手术视野,未发生意外及脱落情况。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切缘成阴性,且并发症几率低下,由此可知该手术方法可推广。尽管内镜下介入治疗方法得到了显著发展,技术趋近于成熟,但是针对技术较差的医院水平有待提升。正因如此,腹腔镜胃腔内手术的优势得到体现,能将内镜下操作存在不便的手术变得简单容易。除此之外,完全腹腔镜胃腔内胃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有如下优势:(1)医护人员对腹腔镜装置进行充分利用,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且有效的处理因失误导致的出血及穿孔。(2)对胃腔体积与胃黏膜表面积进行充分利用,针对创面关闭及操作空间方面优势显著。但胃腔内手术装置同时存在不足之处:(1)手术视野有大量烟雾的情况下,如果开启吸引器,尽管能够将树叶烟雾及时抽吸出来,但是也会相对缩小手术视野,对操作带来影响,增加误伤几率。医护人员可选择间断吸引、低流量的方式开展手术操作,确保手术视野稳定且清晰。(2)如果肿瘤深入固有肌层,那么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极其容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针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该仔细操作,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纱布来保护病灶旁组织。(3)针对特殊位置病灶该方法处理存在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近些年来,我国腹腔镜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此情况下,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技术逐渐成熟,一些需要大范围切除的手术转变为内镜形式。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粘膜下肿瘤安全性较高,该方法可行,患者满意手术效果,不会对术后恢复产生影响,具备经济实用的特点,能够将保留功能手术作用及意义体现出来。尽管该方法存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之处,但是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能够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克辉,严命熔,黄小荣.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9):46-47+81.

[2]徐兆军,张予蜀,张振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4):728-732.

[3]刘通,李金秋,陈超,唐小欢,刘远达,张钊毓,朱甲明.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0,25(01):42-45.

[4]马志明,刘天舟,刘晶晶,刘远达,陈超,唐小欢,朱甲明.改良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贲门或幽门周围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9(03):264-269.

[5]卢泽文.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6):115+247.

作者简介:黄朝春(198304-),女,盐源县龙塘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