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医药现状及发展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8
/ 2

德宏傣族医药现状及发展思考

廖国荣

西双版纳景洪国荣傣医院 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


【摘要】德宏位于滇西边陲之地,和缅甸相邻。但从长远发展来讲,该地区由于文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傣族医药发展受到局限,面临文化差异、人才匮乏等状况,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做好傣医药文化交流活动,是加快傣医药壮大及发展的根本。笔者以自身经验,对德宏傣族医药现状、发展路径予以思考,以供借鉴。

【关键词】德宏地区;傣族医药;现状;发展路径

德宏地区地理结构相对特殊,东和印度、缅甸接轨,南和泰国、越南相连,作为国内和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交流的窗口,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的引导下,该地区为资源配置、市场融合创造有利条件,更为生物医药的发展提供决策。傣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组成架构,德宏是傣族首要聚集地,但由于医药典籍的毁损或丢失,致使其传承受到影响,做好傣医药发展迫不及待。

  1. 傣族医药发展现状

德宏傣族作为傣吶分支,经滇北金沙江逐步迁移到黄河上游、澜沧江和怒江等地区。早在公元3-4世纪,傣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原始崇拜,不仅贯穿于世俗生活,还对社会政治造成影响,逐步规范其思想意识、道德行为。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德宏傣族可划分为水傣、汉傣,前者位于德宏州南部,如龙川和瑞丽,后者位于德宏州背部,如梁河县和盈江县[1]。但总体上而言,傣医药发展仍面临以下问题:

  1. 人才匮乏。从古至今,德宏傣族教育已由传统寺庙教育、儒学教育,逐步向现代学校教育予以拓展,特别为寺庙和现代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数量、质量及结构是决定傣医药发展的根本。但从整体上来讲,由于德宏地处西南边陲,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经济、社会等诸多层面,均落后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在教育经费、医疗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难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助力,使之呈现总量少、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状况。

  2. 医药文献不健全。调查发现,德宏地区野生植物种子共4937种、1432属、227科,药用植物高达1248种,但实际药用植物明显高该数值。目前,德宏傣医药估计包括《医药·咒语》、《傣医用药药典》、《傣医傣药》(1卷、3卷、5卷、6卷、9卷)、《八种致病原因》等。随着新中国成立,相继出版《德宏民族药志》、《德宏傣药验方集》、《德宏民族药名录》等,但却因语言文化,翻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该内容欠缺特色性,难以彰显傣医药文化特点。

  3. 文化冲突。因德宏地理位置的影响,早在公元8世纪,基督教、小乘佛教、传统文化思想逐步涌向德宏地区,致使原始崇拜在思想抵制和斗争构成中出现容忍、接受及融合状态,构成多元信仰局面。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其对德宏傣族文化影响极深,但却因学术观点限制,致使其存在诸多学术流派[2]

  1. 优化德宏傣医药发展的路径

2.1 增强文化交流

(1)以政府引导性作用,鼓励傣医药施行省内文化交流、国内或国际文化交流,逐步明确自身区域优势,再酌情制定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傣学会及医药学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到傣医药古籍翻译、医药博览会等活动,既可增强其对傣族文字的使用与理解,还可掌握傣族文化。(2)将“一带一路”政策、国家发展战略等落实到实处,逐步打通各文化文化枢纽,如佛教医药学、东南亚语言学等,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等方式,逐步创新现有理论知识,制定健全的知识架构,去伪存真[3]

2.2 构建健全化人才培养体系

若要将傣医药发展工作落实于根本,应做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具体为:(1)明确传承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地位,再联合工作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的创建,定期召开傣医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思想文化、技术创新,提高人才素质。同时,还应和德宏地区各高校施行联办教学,聘请高技术傣医走进现代化教学课堂,做好傣医文化传承。(2)建立以傣医药文化特色、发展规律为导向的培养制度。即依据《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为导向,再整合民族特色、民俗信仰的同时,建立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如医药教育、平台交流和卫生系统等,不仅可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提高实践能力、检验水平。(3)以科研经费和相关政策为导向,制定人才激励制度,通过培养专业骨干、技术人才和带头人等,实现人才队伍建设[4]

2.3 强化对傣医药古籍的发掘和整理

传承是中国传统民族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为口授、手抄及佛经、古文献等传承方式,虽可为傣医药文化发展创造条件,但也会因各类问题的限制,致使其传承受到局限。为有效杜绝此问题,可逐步发掘和整理现有傣族医药,辅之不健全医药理论的思考和剖析,掌握其独特用药经验及药方。创新更是传统医药发展的源泉,更是傣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整合现有傣医人才,以政府或傣医学会领导者的角色,依据时代发展,编撰较为科学且健全的傣医药书籍,以此起到文化传承效果。(2)将傣医药古籍翻译、出版等工作落实到实处,鼓励国内外医学人才了解和掌握民俗文化,再和研究结构、各大院校予以协作办学,通过对国外新型科研技术和项目的学习,逐步强化自身理论研究,如傣医诊断、辨病、组方用药药性和规律等。(3)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科研机构,如傣医药药理和药效、制剂工艺、安全评价等研发中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宏傣医药目前正处于挑战、机遇并存状态,针对人才匮乏、文化冲突和古籍文献丢失等诸多问题,应在制定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逐步深化及挖掘傣医药资源,辅之医药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医药建设及创新,加快其发展。

参考文献:

[1]童英,赵晨勋,罗苑,张光云,徐文立,陈普.云南省德宏州傣医药现状及发掘整理研究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18):86-89.

[2]孙晓明,张小会,张际庆,王超群,董林林.傣族药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3):212-218.

[3]玉喃哈,胡海燕,佟宇帆,等.云南省民间傣医职业生态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028(007):118-122.

[4]胡粉青,邵曰凤,邹澄.德宏傣族医药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01):4-6.

[5]黎冬梅,金玲钰,郭春,刘鑫,佟宇帆.试论我国傣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