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3

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

黎务珍

江门市新会区平山小学 广东省 江门市 529100

摘要 : 自信对学生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教师作为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对于学生的影响重大。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多样化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不断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 学生、自信训练、途径方法

引言: 自信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核心指导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当下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加深学生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不懈、敢于探索的新时代精神。

  1. 自信心的定义

自信属于人本心理学概念,自信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自信心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共同形成的结果,自信心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而形成的是对自己综合素质与能力稳定的评价。会受到个体品德、个人能力、外貌、家庭多种不同的影响,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状态。

二 、 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因素

学生自信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系,自信心是学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学生的历史学习结果

相较于成年人,对学生的评判标准相对单一,考试成绩对学生自信的影响占大部分。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评价转向多维化,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外界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较高,甚至已经到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过往成绩,直接决定了到学生的自信状态与自我评价。

  1. 教师家长的态度

相对于成年人,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极端的情绪。教师、家长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引导者、督促者。教师和家长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肯定的态度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反之持续消极打压、一味的负强化会让学生对环境、自身产生悲观的情绪,对外界事物的疏离感强。

  1.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科学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根据外界环境快速调整,而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会导致学生走入自卑、自负两个极端。

三、自信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自信心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下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训。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不够稳定,一旦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缺乏有效的抒发渠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部分学生天生自我效能感强,还有部分学生的个人的认知力,承压能力有限,在整体学习过程中缺乏内驱力,自我效能感较低。遇到问题时信心不足,往往采取回避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形成全面的自信培训体系。许多指标难以量化考核,不利于学生长久发展。

四、自信训练的意义

自信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科学有效自信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增强环境的感知。缺乏自信的学生很容易扩大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会有更多的心理压力,不能专注于训练任务本身。通过科学持续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勇于求索的精神,在不断的探索中感悟知识本身的特有魅力。 

学生的自信心越强,投入越多,学习动力与学习成绩都会显著提升。但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回避解决问题或放弃,只有确信自己有能力出色地完成续写任务,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着眼任务,取得最后胜利。

五、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因材施教

自信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表现中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该综合特色课程强调对学生的积极肯定,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日常的隐形教育,丰富学生的满足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流程,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肯定。而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目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三级课程,教师要明确自身课程建设者与学生引导人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尊重学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做到男女有别,年纪有别、性格爱好有差别,从而增强自信训练的实效性和实践性。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拓展性课程,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加强自信训练。

例如,学校要开展有关自信训练校本课程,由校长牵头,教务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为核心组成的课程研发队伍,积极发挥团队的作用,强化日常的自信训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借助社团活动,将自信的概念渗透到各个课程体系中,综合利用课余活动让学生实现多种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学生从容的面对日后的学习过程。

(二)加强对学生的包容理解

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确保自信训练的长期性、广泛性。自信一部分来自与外界环境的反馈,因此教师要首先学会尊重学生,只有被尊重的爱才是学生需要的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在细节之处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学生本质上属于不断发展的人,需要激励和引导,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发光点。作为人民教师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利用自己的热心、爱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例如,作为教师走在校园中时遇到学生的问好时,教师要反思自己对待所有学生,是否也能以礼相待,用宽容的方式对待学生包容学生,拒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当学生犯错误是教师要正面引导,利用有效的语言艺术真心实意的赞美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迷茫时,作为教师要及时点醒他,用自己的真心、爱心、热心、耐心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期。

(三)开展常态化的教学机制

教师要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养成自信、自主、自强不息的品格,构建三维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思路,自己选择方法,允许学生存在错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不能简单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应该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自信心常常是一件又一件成功事件后,逐步增强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每一次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100次成功的欲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培养学生的自信新,降低整体的教学难度,有效设置教学梯度,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借助班委会,学习小组给每个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的主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尽量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强化学生个人的成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被尊重,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持续进行自信训练的正强化,机给予学生一定奖励,为了后续的训练奠定基础,确保自信训练教学的常态性与广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获得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激励性评价,对积极上进的学生可以这样鼓励,只要你持之以恒,肯定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中等学生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评价可以是你的潜力很大,只要和老师一起努力,你肯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优等生。而对于落后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只要你加倍努力,一定会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的。通过有效的鼓励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作,表现自己的本领,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教师要善于观察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引导、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去做事情,及时给与积极肯定的评价,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时学生保持积极昂扬的状态。

(四)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不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机制,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要接受面临失败、挫折、打击,学生的烦恼大多来自于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和学习成绩,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情绪管理,避免学生出现较大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得失观和成败观,帮助学生认识到改正错误就是进步,就是自信的表现。

例如,学生在考试成绩中经常会出现波动,当学生成绩不理想,名次落后时,在课堂学习中一言不发,皱着眉头,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挫折和错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认清环境与自我之间的相对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在本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马虎大意,要帮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如果是知识存在疏漏,就要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点,解决学生的烦恼。 此外,家庭作为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自信心起到着重要的影响,在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因此,教师让家长认识到自信训练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化解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特点。教师应该开展常态化的家访工作,使家长正确认识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导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家校共同努力。

总结: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综合评价,同时也是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肯定,自信心是促使学生探索的重要动力,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够正确的面对顺境和逆境,取得更大的成就,作为教师要创造合理的成功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邵桂钿. 培养小学生自信的途径和方法[J]. 师道(教研), 2019, (2):16-17.

[2] 龙昌富. 浅谈“给学生自信的教育”[J]. 新课程(下), 2019, (2):236.

[3] 强春梅.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J]. 甘肃教育, 2020, (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