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气象极端雨量过多的危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浅谈农业气象极端雨量过多的危害

王玎

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增暖的大环境下,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对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发生严重阻碍农业发展,因此需通过提供有效气象服务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在基础条件充足的条件下控制与提升基层农业气象服务质量,从而确保农业综合效益。本文从客观环境因素受到的危害间接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和主观上农作物受到的直接危害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极端雨量过多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普遍性危害。

关键词:农业气象;极端;雨量过多;危害

引言

农业气象灾害不可避免,为保障农业生产,国家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启动了联防联控机制防范气象灾害,希望实现粮食生产全年丰收目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均出现了降雨量大幅度增长的现象。在持续性的降雨作用下,农田土体中的水分长时间保持过饱和状态,雨后的阳光直射会使土壤温度升高,容易造成缺氧、水土流失等土壤问题,也间接造成了农作物的的减产。因此,农业极端降雨量过多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1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结合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实况探究,在开展阶段所面临的困扰与挑战,对现代化农业领域创新发展来说,可在创新发展阶段凸显自身综合实力与特点,扩大农业领域范围与影响程度,通过实际效果说明基层农业气象服务重要性与影响性。第一,当地部门应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在建立农村合作社、提倡农业大户、发展龙头企业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影响到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第二,拓展投资渠道与方式,目的是推进各领域积极参与,能在发展阶段凸显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重要性,采用“直通式”主体经营模式,拓展基层农业气象服务覆盖率。第三,随着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需要定期开展相关农业活动,选择一种群众较熟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内容、服务体系等进行宣传,降低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难度。第四,以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为核心,可引进与应用新技术、新设施,改变农户传统化耕种方式,思想理念得到合理优化,在农业创新发展中也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共营美好家园。各项新技术的应用,能打造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提升服务技术水平。第五,各部门、工作人员等应积极参与,把服务工作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环节中,保证群众对“直通式”气象服务真正了解。第六,加大农业知识、服务体系的宣传力度,使群众意识到服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可在日常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开展风险区划、规避风险。第七,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力度,有相应的防御措施,依据灾害影响程度引导农户自主参与,可注重气象变化,能在灾害发生前有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整体影响程度或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可提前预报、预警,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农业气象极端雨量过多的危害

2.1湿度严重过量导致土壤缺氧,肥力流失

水是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为关键的生存条件之一。土壤在极度潮湿的环境下,表面会形成稀泥,使之密度加大,雨后经过太阳的暴晒,土壤表层会凝固变成坚硬的泥壳,造成土壤中的各类生物、微生物没有办法进行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一来,土壤中的能量交换就会变少,植物和微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多,从而导致土壤肥力流失,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土壤缺氧。土壤缺氧就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被二氧化碳替代,作物根系无法呼吸,不能够保证充足的氧气,植物就无法拥有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源动力,就会产生农作物沤根、苗黄苗枯、萎蔫、生长发育不良等现象。

2.2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

过多的降雨量会使得农作物见不到阳光的时间过长。农作物自身生长所需要积累的有机物的合成以及能量的交换离不开光合作用,虽然植物可以进行暗反应,但是暗反应必须是在光反应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光能到化学能的转换。一旦光合作用的稳定循环被打破,就会出现光反应供应原料不足,从而导致暗反应失去原料而无法继续运作,从而最终导致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农作物无法生产有机物和生命必须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的濒临死亡的情况,再加上湿度导致的土壤缺氧,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作物的质量。

2.3高秆类作物易倒伏

北方地区种植的苗株高、叶片大、穗位高的高秆作物,如玉米等,在极端的雨量侵袭下容易出现倒伏的现象。长时间处于低温寡照的环境中,高秆作物根系发育不良,会导致农作物扎根入土浅、茎秆细长脆弱且韧性不足,在失去有利土壤肥力和光合作用的生存条件下的苗株就会变得十分脆弱。同时由于湿度过大,温度过低,恰好为一些病虫微生物提供了适合他们肆虐滋生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此环境条件下病虫极易滋生,大大削减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又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了更加繁复且冗杂的杀虫上药的任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难题。

3应对农业气象极端雨量过多服务措施

3.1提加强暴雨天气的严密监测

在暴雨多发季节,各个气象监测站工作人员要坚持24h值班值守,对降水天气进行严密监测,并且做好降水天气值班记录,提升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等极端降水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若监测到暴雨天气,要及时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进行预报,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汛减灾决策提供指导。

3.2气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防汛减灾

气象局在汛期还应注重和应急管理、水务、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防汛减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防汛抗灾联席会商与应急响应工作,不断提升暴雨灾害防御水平,尽可能减轻暴雨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各项损失。

3.3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受特殊地理条件影响,部分地区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想要真正实现防灾减灾,需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在对地区历史气象资料展开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掌握灾害发生规律和变化趋势,联合农业、水利等部门加固农业设施、新建水利工程,为抗旱等工作开展做好准备。针对易出现暴雨和局部洪灾的情况,应科学建设堤坝等工程,制定完善防洪计划,在洪涝季节做好大型流域洪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强化部门间的合作,健全气象服务体系,能够通过科学气象监测和分析指导水利工程布局规划,通过与地方农业生产巧妙结合提供特色气象服务,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

3.4建立灾害防御体系

提高各地农业气象灾害抵抗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损失。结合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灾害防御体系,在总结各类农业气象灾害防控经验的同时,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农业分布状况及作物类型等情况建立相应应急预案,根据地方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合理规划,组建基层防灾减灾队伍,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根据气象部门对灾害的风险评级,可以启动不同层级应急预案。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气象服务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丰富。农业气象极端雨量过多带来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极端降雨量过多对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所提供的生长环境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是对于农作物本身造成的危害。其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此,只有在主观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双管齐下,从分析其带来的危害入手,才能够找到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咸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科学与财富,2018(24):194.

[2]张艺丹.多元化气象服务助推都江堰乡村振兴战略[J].河北农机,2021(6):36-38.

[3]马霜霜.关于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的探析[J].河北农机,2021(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