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治疗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4
/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治疗临床体会

曹捷辰

浙江衢化医院神经外科 浙江 衢州 324004

[摘要]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展开回顾性分析,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抗凝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2.1%(35/3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3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预后效果,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脑出血;血管内介入术;局部溶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神经外科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且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其30%左右会伴有脑出血症状,发病较急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1]。因此,CVST合并脑出血临床治疗上治疗要求快速、高效,治疗方案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2]。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临床实践工作经验,主要对血管内介入术(抗凝+SolitaireAB支架+局部溶栓)CVST合并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展开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MRI\MRV或DSA等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确诊为CVST合并脑出血。②此次研究均经患者本人和家属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近期行过颅脑手术的患者。②排除不同意本次调研和中途退出的患者。

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有男59例,女7例,年龄28~61岁,平均(39.8±8.5)岁,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病况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抗凝治疗方式,首先为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持续一周,以有效消除血液高凝状态,然后为患者实施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持续时间半年以上。治疗期间安排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患者出院后还需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为期半年以上的随访。

1.2.2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SolitaireAB支架+局部溶栓),具体措施为先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实施血管内介入术做好准备。术前还应先行全脑DSA确认诊断,之后采用SolitaireAB支架在病灶血管内多次回拉取出血栓,直至血管恢复畅通。然后再将微导管安置于血栓形成的远端,并给予尿激酶做局部接触溶栓;如有必要还应将微导管留置于患者体内,以便于进行持续溶栓治疗。治疗期间安排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为期半年以上的随访。治疗期间同样需定期安排患者进行复查,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随访。

1.3评价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确定疗效并细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或全部消失,且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神经损伤症状;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部分消失,且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神经症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有所加重。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患者出院后实施为期半年以上的随访,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评估患者预后效果,≤2分者为良好,>2分者为不良。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对组间计量数据实施t检验,对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查,率的比较采用n及%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经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2.1%(35/3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3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对比(n,%)

组别

n(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8

12

18

8

92.1

观察组

38

29

6

3

78.9

t





13.258

p





0.000

2.2两组患者预后效果对比

经治疗和复查、随访后统计,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达73.7%(28例良好,10例不良,28/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4.7%(良好17例,不良21例,17/38),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结论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原因较多且机制较为复杂,但大多数患者临床治疗中一般都能明确主要危险因素,具体包括内分泌紊乱、产褥以及脑部外伤等[3]。一般而言,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的发生率并不高,通常在10~30%左右,主要原因是患者脑部静脉形成血栓后,脑静脉回流减缓,从而导致血液黏滞性增加,最终致使血液瘀滞堵塞,在大幅度增加脑皮质小静脉压力的情况下,产生静脉破裂出血。而且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存在较大误诊和漏诊的几率,从而导致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4]。通过临床影像学检查可以很好的确定血栓位置,CT、MAR、MRV或DSA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在治疗方案上抗凝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最常用的方式,其中血管介入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且预后效果较佳。本文研究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SolitaireAB支架+局部溶栓)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良好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采用抗凝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也再次印证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预后效果,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灵,刘瑶,蒋敏,周祎,殷凯,王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04):38-42+48.

[2]何静,马艳,任勇,陈桂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7,39(05):402-405.

[3]张晓波,金征宇.急性脑静脉窦血栓是否需要血管内治疗?[J].协和医学杂志,2020,11(02):140-143.

[4]郑占强,李天晓.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症状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02):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