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以“艺术类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修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3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以“艺术类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修订为例

张春花

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重庆 沙坪坝 401331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应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这一要求下,本文拟结合实践,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从而服务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教材与教学改革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建设;课程思政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10月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2]在课程定位与性质方面,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必然将成为近年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那么,与之匹配的教材建设又应该在课程思政方面做出哪些改变呢?又怎么在现有教材的修订中,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思想呢?本文拟结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修订实践,探讨如何在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助力课堂教学达到立德树人效果,真正实现教材与教学改革的同向同行。

  1. 教材修订的准备工作

(一)正确认识课程思政

首先,加强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是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一环。作为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仅会接受其中的知识内容,而且会逐步认同教材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从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识教材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建立、完善教材的审查制度;增强教材主编和编者们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特别要提高编辑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3]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把大学英语课程上成思政课,而是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所蕴含的除专业知识之外的育人元素,激发授课教师除“授业”“解惑”之外的“传道”意识和育人自觉,使广大英语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

(二)确定修订理念和原则

“艺术类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一次创新和尝试,教材融艺术通识教育(含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设计)和英语教育为一体,既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英语,也适合热爱艺术的大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拓展艺术视野,培养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陶冶道德情操。教材编写突出4Ls理念: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做人(Learn to Be)和学会合作(Learn to Cooperate),强调使用英语学习艺术、交流艺术、热爱艺术、共享艺术。2014年,该系列教材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要求,本次教材修订需围绕以下理念和原则进行。

1.修订理念:以价值引领为根本,以知识传授为线索,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注重在教材中融入中国文化,注重中西文化并重;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的异同,真正实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平等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2.修订原则

润物无声。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不能太显性、太生硬,讲究隐性、润物细无声。不是在教材中特意开辟一个版块,强行塞进几条关于德育的相关内容,而是要把思政内容融入活动设计、思辨讨论中。这样的课程思政才能如盐溶于汤,更容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获取相关内容。

把握好度。教材中主课文是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过的,无需大动干戈,修订时应注重在视听说板块的主要内容、活动设计、练习设计、最后的产出性任务与项目中融入跟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



形式多样。教材中应注重丰富思政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和认知需求,通过引人入胜的引导性活动,实现由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向育人教育的转化。比如产出性任务中除了做展示(presentation),还可以通过设计海报、做调研、录制短视频等形式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在翻译和词汇练习任务中,可以通过挑选中外的美文、美句等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教材修订实例

(一)引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辨式默化思政教育。

教材编写要“顺应时代特征”,尽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5]时事热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思政话题,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在教材修订中,我们利用二维码在听力部分增加了时事新闻内容。例如,在音乐主题单元的听力部分,我们增加了中国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线上演出的相关内容。在绘画主题单元的听力部分,我们增加了重庆黄桷坪街道20米致敬最美抗疫人的涂鸦墙“口罩下的微笑”的新闻。在拓展资源库中,我们提供了鼓舞人心的抗疫视频We Are the Fighters,TED演讲,CCTV-News等。教师可通过听说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展开抗疫狙击战的伟大壮举,以及这其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人物故事,从而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勇于担当、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格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此外,通过“就地过年”海报、倡议书等的设计,可引导学生讨论众志成城战疫情、保发展,如何在特殊时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大学英语课堂要发扬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内容能更好地反映世界艺术的精华,更全面、更完整地展现中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艺术家、重要作品及重要思想。

在教材修订中,我们修改了部分情景链接(Culture Link)的活动设计,设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应用场景。情景链接板块结合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设计等各个单元主题,增加了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内容的相关情景,强调了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外艺术比较,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在艺术交流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例如,美术主题下的壁画、书法等;音乐主题下的古琴、编钟等;艺术设计中的龙凤形象、剪纸等;影视主题下的古典四大名著等;体育主题下的太极拳、武术等。此外,教材中还结合主题,融入了丝绸、瓷器、皮影、蜡染、旗袍、唐装、汉字、舞狮、中医、针灸、土楼、园林等内容。

(三)以用促学,提高学生理解思政内容的有效性

思政教育进入课程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自然生成”,即由某个课程知识点自然切入,做到水到渠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将专业课程中负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提升思政内容的融入程度与学习效果。7]

在教材内容中,这个方面可主要体现在针对主课文的活动设计中。围绕精读课文的艺术主题,我们设计了关于中外文化比较的功能语言练习活动,梳理出主课文中的功能语言实例,让学生进行句型仿写、翻译等练习,不仅使他们能在主课文中读到的语言灵活运用起来,还能加强学生使用英语鉴赏世界优秀艺术作品和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例如,系列教材中基础篇的第2单元的主题是著名画家。在活动设计时,翻译练习中设计了关于徐悲鸿的短文翻译;在文化板块,设计了关于中国茶的练习;在说的部分,则引入了齐白石、八大山人等内容。

(四)打造多媒体融合新形态教材,营造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的混合式教学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融合的新形态教材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积极创建混合式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新形态教材营造的混合式教学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环境、育人路径等宏观层面与课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8]

在新修订教材中,我们充分利用嵌入二维码的方式链接配套多媒体资源;用慕课解决语法、语言点知识讲解耗费课时的问题;在资源平台上不断更新和补充主题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思政资源库的内容包括丰富的视听说资源,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与教材中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体、艺术设计等主题相呼应,尽量拓展各类艺术专业相关的文化背景,充分挖掘相关的社会题材,加深学生对各艺术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每一个主题下还包括来自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关于时事和国家政策发展最新解读的外文文本和音视频材料,使得教学资源库既有理论深度,又能紧跟时代脉搏,让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我国的发展理念、国家政策,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多媒体新形态教材中思政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真正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大学外语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教材的编辑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将思政教育与外语特色相融合,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 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课程教学,2019(5):64-66.

[4]张正光, 张晓花, 王淑梅. “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6):52-57.

[5]梅强. 以点引线 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09):22-24+61.

[6]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N].人民日报,2017-11-29.

[7]陆道坤. 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8] 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 (06):17-21.

张春花(1983.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祁东人,学历:硕士;现有职称:中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