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安全行为考评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1
/ 3


驾驶员安全行为考评机制研究

胡学深、陈伟、李佳城、李雨遥、孙洋

超高压输电公司曲靖局、云南省曲靖市、曲靖 655000


摘要:据统计,202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8087万辆,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66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总数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国内外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表明,超过70%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超过95%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由人的因素造成的,这些人的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的驾驶失误、麻痹大意和违章行驶等。因此,开展驾驶员不安全行为考评机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驾驶员行为现状;驾驶员行为规范。


根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肇事突出的10大交通违法行为分别为:未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无证驾驶、醉酒驾驶、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逆行、违反交通信号、酒后驾驶、违法超车、违法会车。可见,驾驶员的违章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在全面调查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剖析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结构重要度,并进一步提出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具体控制措施,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课题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

(二)问卷设计与内容

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因素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作答时间约为40分钟。本研究共发放3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数据26份,回收有效率为86.67%。调查显示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人因因素主要包括基本素质、驾驶行为习惯、安全意识、环境知觉和性格情绪。

(三)行为安全现状评价方法

按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需要对企业行为安全现状进行测评计分。采用安全管理学、安全文化等多学科理论,对企业行为安全现状的一级指标进行全面分析,梳理总结企业行为安全方面存在的优势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分析

  1. 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定义

不安全行为是指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人为错误。驾驶员十大驾车不安全行为具体内容包括:(1)未取得或未携带驾驶证、行驶证;(2)超过道路限制车速;(3)酒后驾驶;(4)疲劳驾驶;(5)不系安全带;(6)违反交通信号行为;(7)行车中强行超车;(8)超载驾车行为;(9)醉驾;(10)车辆运行中拨打接听手持电话。

(二)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因素

利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本课题深度剖析驾驶员的基本素质、驾驶习惯、安全意识、环境知觉和性格情绪等人因因素对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影响。其中驾驶行为习惯不良、安全意识薄弱和环境知觉问题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三、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现状评价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因因素是导致道路交通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故探究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及影响因素对于防控交通事故迫在眉睫。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人因因素,主要包含基本属性、驾驶行为习惯、环境知觉、安全意识和性格情绪五个模块。

(一)整体分析

从整体情况分析,受访驾驶员主要在环境知觉、性格情绪和安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具体存在问题详细见(二)各因素模块分析部分。

(二)各因素模块分析

1.驾驶员的基本素质因素模块

驾驶员的素质指标主要包括年龄、驾龄、学历、驾车频率、违规次数、交通事故次数等。

接受调查的司机呈现出驾驶频率高、驾龄长、驾驶经验丰富、驾驶里程数相对较长、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低的驾驶群体特征。靖局驾驶员的驾龄长、驾驶里程数多、驾驶经验丰富,故其出现违规或交通事故的频率相对较低。

2.驾驶员安全意识因素模块

驾驶员安全意识模块主要包括安全目标、安全态度、寻找刺激、侥幸心理、无所谓心理、盲目自信和争强好胜7个具体评价指标。

从评分结果分析,存在问题的具体因素包括安全目标定位问题和安全态度欠端正,主要原因是驾驶员对待交通法规经常表现出无所谓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熟视无睹。此外,还有一部分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这是许多违章驾驶人员普遍存在的心态。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即使被发现了,也可以通过托关系、走后门,会侥幸逃脱,免于被处罚。

3.驾驶员驾驶行为习惯因素模

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包括驾驶时是否关注行人、注意道路、注意车辆、保持安全距离以及在超车、变道、转弯时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等五个具体评价指标。

根据数据表明,驾驶员在保持安全距离、注意车辆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具体表现为:(1)紧跟前面车辆,防止别的车辆插入或是不与其他车辆保持安全距离;(2)警告其他慢速车辆让行和处理与其他车辆之间关系时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3)超车、变道、转弯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违反交通规则问题

4.驾驶员环境知觉因素模块

驾驶员如果出现事故的归因主要分为因为他人(酒驾、超车、冒险行为、技能缺陷、高速行驶等)、因为自己(酒驾、超车、冒险行为、技能缺陷、高速行驶等)、因为车辆(故障)、因为其他因素(天气、运气、灯光、路况等)等四个具体评价指标。

驾驶员在环境知觉模块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特征:(1)认为自身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他人存在酒驾、超车、冒险行为、技能缺陷和高速行驶等原因造成的;(2)认为自身的超车、高速驾驶、紧跟前面车辆、酒驾和驾驶技能差是其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3)车辆的机械故障亦被受访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4)坏天气、糟糕的灯光条件、危险路况、糟糕的运气、命运、巧合和意外也是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所在。

5.驾驶员性格情绪因素模块

从单一因素分析,喜爱热闹和受欢迎的性格特点是导致受访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原因主要是喜爱热闹和受欢迎的性格往往导致驾驶员不甘寂寞,容易导致其产生爱抱怨,容易愤怒,甚至是容易发狂,这直接导致受访驾驶员经常出现心情较差的情况。

此外,行动疯狂和对他人关心程度不够也是导致受访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性格影响因素。

四、驾驶员行为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结构重要性分析

本课题从驾驶员的基本素质、驾驶行为习惯、安全意识、环境知觉和性格情绪五个人因因素模块建立驾驶员行为安全人因因素数据库,该数据库共包含五个人因因素模块和24个具体评价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五个人因因素模块及其24个具体评价指标的权重关系。经过计算,确定性格因素占比0.4,情绪因素占比0.6。

五、驾驶员行为安全管控总结

综上可知: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车辆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交通领域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驾驶员的基本素质、驾驶行为习惯、安全意识、环境知觉和性格情绪五个人因因素模块导致的,在众多人因因素中,关注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安全距离、盲目自信、争强好胜、无所谓心理、注意道路、违规次数、侥幸心理、自身诱因等10个具体的人因因素为关键人因要素。

因此,通过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出驾驶员行为安全管控的具体措施是控制交通事故的关键所在。

六、驾驶员安全行为考评机制

科学的驾驶员安全行为考核评价机制,要把思想教育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也要使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结合起来,摆正激励与处罚的关系,该依法处理的要依法处理。

根据上面的描述,对驾驶员安全行为的考评主要分为五大方面内容(基本素质、驾驶行为习惯、环境知觉、安全意识和性格情绪),虽然基本素质权重较小,但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是最糟糕的结果,故在考核时期需要加强权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习惯、安全意识、环境知觉、性格情绪无法定量考核,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七、驾驶员行为安全管控具体措施

(一)遵规守纪,杜绝或显著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单位关于交通安全的相关规定,杜绝或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并通过严格考评,如驾驶员每年出现1次违规行为,需要参加公司举行的交通安全专题培训1次,出现2次及其以上违规行为,本项考核为零分,停止公司内部派工,参加专题培训一周,考核合格才能返岗。

(二)全面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水平

通过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学习、驾驶技术强化训练、安全经验分享、驾驶行为安全观察和特殊驾驶情境风险预知预控训练活动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杜绝或显著降低,侥幸心理、无所谓心理、盲目自信和争强好胜等心理性危害因素的影响,全面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水平,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

(三)加强道路安全教育培训,养成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

通过常规例行培训、专家主题讲座、观看视频、实景模拟训练、驾驶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和现场目视化管理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加强关注行人、注意道路、注意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驾驶行为习惯培养与训练,切实杜绝或减少不良的驾驶行为习惯。让驾驶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能学到驾驶经验,提高自己的驾驶能力,而且还要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增强安全行车的自觉性。

(四)克服性格情绪因素,保障驾驶过程行车安全

驾驶员的性格情绪如何,直接影响行车过程的安全稳定。因此,应着重加强对驾驶员性格情绪自控能力方面的训练与培训。一是运用心理反应原理,提高驾驶员心理调节能力。二是运用心理适应原理,严格驾驶员驾驶技能训练。要帮助驾驶员用正确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事业,提高其容忍力;帮助驾驶员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开阔的胸怀,学会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在驾驶员遇到挫折时,要随时提醒他们正确应对,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法律与道德并行,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

驾驶员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角色,执法从严,从法律层面约束驾驶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法律层面大部分惩罚只是扣钱和扣分,无法进一步约束驾驶员。那么当实行法律与道德同行的时候,驾驶员就不单单需要考虑一方面因素了,道德至上就会成为大部分首先考虑的,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违法、违章行为,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出现。

(六)客观分析事故因素,减少环境知觉偏差

因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导致不同人对同一现象有不同看法,而理性分析和直觉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减少偏差,在多次的事故分析之后有助于增加事故理性分析,从而减少驾驶员存在环境知觉的偏差,有效预防与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