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背诵,提升语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强化背诵,提升语文素养

刘淑萍

遂昌县实验小学 , 浙江省丽水市 , 323300

内容摘要】背诵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对语言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令人遗憾的是,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实际中背诵被逐渐淡化了。这种忽视背诵而进行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甚至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从“背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优化背诵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源,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背诵 积累 语感 记忆力 回归 

由于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曲解,在不少人的头脑中,“背诵”与“死记硬背”、“僵化记忆”、“死读书”划上了等号。于是,背诵不仅被学生深恶痛绝,被家长竭力反对,也被老师们有意无意地排斥,致使背诵被挤出了课堂。

然而,“背诵”果真有如此多的弊端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忽视背诵的语文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低下。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必须正确认识背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努力优化背诵策略,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明确背诵价值

传统的语文学习很重视背诵,文人学士大多有着背诵的学习经历:白居易昼夜苦读,“口舌生疮”而不悔;才高八斗的曹子建,10岁便能背诵诗赋十万言;茅盾背《红楼梦》半小时却一字不差……诗圣杜甫自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也得益于“群书万卷常暗诵”吗?背诵,是我们中华民族学习汉语的传统经验。

(一)在背诵中积淀语感

研究证明,要形成正确而敏锐的语感,必须读背大量的典范语言,让正确的语言范式反复刺激大脑,直至形成毋须经过逻辑推理便能直接准确感悟的语言直觉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对于规范口头语言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非常有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背诵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孩子们语言学习是从模仿成人开始的,他们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由于受方言土话以及不良言语习惯的影响,孩子们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语言范式,指导他们背诵语文教材中精华的语言材料,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准确的语感逐渐形成,口头语言也逐渐往规范的方向发展。

2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维在谈及语言的学习时说:“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把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活”起来了。”张教授的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背诵能力,是可以转化为作文能力的。

(二)在背诵中发展记忆力

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当大脑记忆目的明确时,脑细胞处于高度活动状态,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因此注意力格外集中,接受外来信息相对主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非常清楚、深刻。背诵便是记忆目的极其明确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背诵诗文时,有一种非背诵下来不可的潜意识,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有意注意;同时,在背诵过程中,不断摸索规律,知道怎样背记得快,记得牢。

(三)在背诵发展思维

苏轼有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背诵过程中的每一次诵读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学生在诵读时,一边读一边想,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在一次次地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三抄《汉书》,就是背诵有助于思维发展的范例。一部《汉书》,洋洋百万言,如何抄?原来,苏轼是在反复地思维加工中抄写、背诵:第一遍,将每一段概括成三个字抄下,以这三个字为规律,把一整段背下来;第二遍将每一段概括成两个字抄下,再背;第三遍抄则将每一段概括成一个字来背。归纳概括的程度越高,背诵的熟练程度越高。

)在背诵中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我们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课堂上教师繁琐讲解替代了学生的自主读书。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和内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只有自由地、多次地诵读课文,才能使学生置身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进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优化背诵策略

教师的示范引领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背,将会唤起学生极大的背诵热情。有的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性和领悟力比较强,背诵诗文的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可以请他们范背。优秀学生字正腔圆、一字不差地背诵,同样能有效引发其他学生背诵的兴趣。

()

把握背诵要诀

在诵读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素质,保证背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切不可粗枝大叶,大概记忆。

1. 心到眼到,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需要经过反复地朗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写道:“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必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熟读成诵,还需专心致志。正所谓:“谈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同样表明:专心背诵两遍,胜过心不在焉地背诵十遍。

2. 理清脉络轻松背诵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意思是读书要遵循记忆和思维相结合的原则,仔细地看清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还要对文章的段落和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揣摩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特点,使文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第五册课文《秋天的雨》的第二段,着重描写了秋天绚丽多彩的景象。教师在指导背诵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段落层次。全段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领起,引出下文对于“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描绘,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迷人的色彩。

3、寻找支撑点背诵

在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和段落层次后,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寻找背诵的支撑点,比如:文中的关键词句,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关键词包括描写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具有概括意义的字词等。关键句包括段落的总起句、小结句,衔接上下文的过渡句等。

《秋天的雨》大量运用拟人、比喻,文句优美生动,句式也多有相似之处。找到语言文字的规律,背诵也就容易了。

熟读、理清脉络和利用支撑点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背诵过程中需结合使用。一般说,在起步阶段应以熟读和利用支撑点为主;待到半熟之后,就要利用梳理文章的思路来达到连贯背诵。

)提高背诵效率

1、保证背诵的时间

语文教学不重视背诵,背诵被挤出了课堂,要求学生课下背,回家背,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只有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留下背诵的时间,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背诵的重要性,同时也易于营造人人喜爱背诵的愉悦氛围,确保背诵达到应有的效果。

2、背与写相结合

背诵应该与抄写、默写相结合。这样,既提高了背诵的效率,也避免了会背不会写的尴尬,使记忆更加精准有效。

3、背而时习之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记忆”,其实就是不断地同遗忘作斗争。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背诵的内容进行再次复习,才能对所背内容保持良好的记忆,以至终身不忘。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简单而丰富,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语感,在诵读中发展思维,在诵读中学会驾驭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②《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③《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

④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刘淑萍, 1970年10月,女,汉族,浙江省丽水市 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相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