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少教多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教学

黄桂素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初级中学 广西 来宾 546114

【论文提要】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广大一线教师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最大梦想和最高目标。所谓“高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让学生所获得的较大进步或发展。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终身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高效教学 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讨论参与 情境式教学

在探讨高效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寻求适应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始终重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一轮课改后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那么身为一线数学老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新的教学形式的需求。我们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要注重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讲,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想:“少教多学”是广大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摆脱繁重工作任务以及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必由之路。要走好着条高效课堂之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掌握学习的技能,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能到性,因此学习效率低。而个性化学习则不同,个性化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的主导者或指导者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索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等形式,开展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的教学方式,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多可能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积极地去探究学习,自己去阅读题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只要能做到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适当地点拨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逐条完成学习目标,学生才会把全副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就会主动地根据学习目标,积极地收集资料,去思考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设想,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克服自卑心理,积极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成倍提高,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交流、合作、探讨、相互补充,积极去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知识面都不同,他们自主学习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多样化的,教师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答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自己课后去探讨去查询,寻找答案。自主学习要重视课前自主预习,而预习是培养学生依靠原有知识与经验来自主发现、探索与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要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教师需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预习导学案”,让其课前完成有关学习任务、有效预习、自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会更有学习的欲望。如果把课时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导学案”便是这把锁的钥匙,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导学案中的关键点,如定义、公式、性质、应用等等。 引导学生解决好“开锁”的方式方法。解决好“开锁”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开始,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引导上。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具体可行的导学问题,应由浅入深,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体验、感悟、实践,感受到学有所获,有成就感,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地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去获取知识。这样既省去了教师的繁重的工作,又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同时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知识,又减少课堂的束缚,感到轻松获得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把学习机会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经常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老教条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课改的要求了,教师要学会放飞学生的思想,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新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应是师生共同商定几个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当问题解决了,课时内容也就教完了。教与学是师与生的互动过程,“问题讨论”时教师不要把预先设定的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预先设定问题答案的圈套让学生去钻。问题的解决过程,鼓励学生自主的研读课时内容,把学习机会还给学生,变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学”。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第一、在章节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理解全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点绘制成知识网络图,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点;第二、梳理每课时的知识结构、理解课时的内容、主旨;第三、在阅读理解中对教材的精彩内容(定义、公式、性质等的关键词、句)做些圈点和批注,写出有个性认识的赏析评点。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情感,形成共鸣。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融入某种情形、某种环境,仿佛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传统的教学,大多数教师按照自己的教案设计讲,弄得疲惫不堪,而学生在下面却听得一脸茫然,似懂非懂,整堂课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学生没有情感体验,就没有和老师、题本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难以理解题本的内容,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数学老师在上课时,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视频、音频等)创设性的解读题本中的意境,尽可能多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引导学生进入题本内容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点燃学生的动情点,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易于对题本的理解。例如:在上到“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带着学生到旗杆底下,沿着旗杆的影子画水平线,在影子的末端竖一根2米的竹竿,使它的影子和旗杆的影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再让学生们测量出旗杆和竹竿的影长,之后提问:若果分别把两杆的顶端和影长的末端连线会得到怎样的两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关系?你们能把这样的两个图形绘制到本子上吗?标注上刚才测量出的线段长度后,你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这样既轻松又愉快就达到了预想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可谓一箭三雕。

实践表明,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把学习机会给学生,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是符合新时期数学教学要求的。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感受,在学习中吸收,达到“少教多学”的高效学习目的。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和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学生感到学数学轻松、有趣、乐学。


参考文献:

[1]张建怀. 少教多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 文理导航(中旬), 2014, 000(029):P.15-15,16.

[2]王海平. 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教育理念[J]. 中国民族教育, 2010, 29(6):43-44.

[3]陈曦. "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07):43-46.

[4]寇平平. 论"少教多学"[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