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启示

王宏宇

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100091

[提 要]19世纪初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缔造了总参谋部制度,建立了配套的人事和教育训练制度,形成了以义务兵役制为基础的兵役制度,探索了适应时代特点的军队战术。普鲁士的军事实力由此迅速增强,很快便成为了欧洲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深入剖析这场改革,总结其经验做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鲁士 沙恩霍斯特 军事改革

1807年—1814年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是普鲁士腐朽的封建军事制度在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和法国大革命共同影响下的产物。这场改革使普军开始由封建雇佣军逐渐向近代化军队转变,为普鲁士赢得反法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础。

  1. 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重构领导指挥体制,设立总参谋部

改革前普军的领导指挥体制十分混乱,统帅机构相互重叠,军队的管理和指挥分散,严重影响了军队建设与作战效能。拿破仑战争中的惨败,使普鲁士当权者对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的状况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国家生死存亡的威胁,促进了总参谋部的诞生。

在施泰因进行一系列最高国家机构改造的同时,沙恩霍斯特组建了一个统一的最高军事机构—战争部,下设综合战争部和军事经济部。综合战争部又划分为三个处,当时称为“师”:第1师负责处理直属于国王的军官人事工作以及有关职务事宜;第2师由沙恩霍斯特亲自领导,负责军队的精神训练,并作为培养高级军官接班人的教育中心;第3师负责兵器监察。后来,综合战争部从战争部中独立出来,改组为总参谋部,成为普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改革后的总参谋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精干高效,下设四个局分别负责作战计划的拟定、内务、增援部队、炮兵和弹药,从而减轻了中高级司令官在计划、组织和实施各项行动时的负担,适应了愈发复杂的军队机构带来的新要求。总参谋部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后,逐步成为普军的核心指挥机构与神经中枢,为其日后在王朝战争时期建立参谋本部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为各国军队建立参谋部树立了样板。

  1. 改革兵役人事制度,提升军队人员质量

1808年9月8日,普鲁士被迫与法国签订《巴黎和约》,规定普鲁士军队的总兵力在以后10年内不得超过4.2万人。为了使国家拥有在紧急状态下迅速扩充军队的能力,沙恩霍斯特建立了常备军、后备军和国民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开创了“速成兵”制度。通过短期速成培训的方式,到1812年为止,普鲁士受过速成兵训练的后备士兵已达12万人。“速成兵”制度贯彻了寓兵于民、平战结合的原则,实现了对整个民族的青壮年进行广泛的军事教育和动员,既有利于机动作战,又增强了军事潜力,堪称近代预备兵役制的前身。

此外,沙恩霍斯特还对军官队伍进行了整顿。1808年8月6日,普军颁布《关于高级军官职位和选拔步兵、骑兵和炮兵军官条例》,条例规定:“平时只有受过教育的有知识的人,战时只有表现出非凡的勇敢、主动性和预见性的人,才能晋升为军官。”同年11月,普军废除了根据服役年限、出身等为标准提升高级军宫的规定,并宣布提升军官必须经过考试,综合考察其知识、能力和贡献。这一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普军的人员成分,使其成为了一支由贵族、资产阶级、自由农民和社会上其他阶级共同组成的近代化国民军队。

  1.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激发战斗力生成

沙恩霍斯特将整个军事教育按照年龄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打破了原来带有贵族色彩的军事教育体制,扩大了受训人员的范围和数量。他还将步兵训练转为以射击为主并引进新的战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训练的内容与方式,使得官兵的素质普遍提高,适应战争的能力得到加强。

为了严明军纪,改善官兵关系,激发士兵服役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积极性,沙恩霍斯特对军事管理体制同样进行了改革。改革前,实行雇佣制的普军野蛮惩罚盛行,士兵士气低落。要建立一支有坚强意志的国民军队,就必须以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对待士兵,取消野蛮惩罚。1808年8月,普军颁布《军事惩罚条例》和《军官惩罚条例》,取消了夹鞭刑、枪毙逃兵等不人道措施,进一步严明了军纪,增强了士兵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了官兵的服役热情,从而为改革落后的战术打下了基础。1812年,普军颁布实施新的训练条例。新条例集线性、纵队和散兵线战术之长,强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压倒性的优势火力展开进攻,形成了被恩格斯称道的“欧洲最好的军队操典”。

  1. 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的历史启示

  1. 军事改革要有坚定的改革派作为核心

由于军事改革要改变军队中落后的编制体制、政策制度等,往往会触及到守旧派的利益并因此遭到抵制。这就决定了一场成功的军事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领导者作为核心,并在大批忠实改革派的拥护下不断深入推进。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就曾因贵族的反对和拿破仑的干预而遭受挫折,使得大量改革派出走国外,改革也随之陷入低潮。但是,沙恩霍斯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于逆境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在拿破仑侵俄失败、全国性反法运动兴起之际,再次把拥护者重新聚集起来,最终取得了改革的成功。可以说,假如没有沙恩霍斯特及其改革派的坚定推进,此次军事改革便不可能成为普鲁士历史上如此重大的转折点。

  1. 军事改革要以社会改革为基础

社会改革是军事改革的基础,而军事改革又反作用于社会改革,推动其向纵深发展。弗朗茨·梅林在谈到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时说,普鲁士“越想摆脱外国统治,就越有必要实行军事改革,而军事改革又以资产阶级改革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施泰因于1807年10月9日颁布了解放农奴的敕令:“从1810年的圣马丁节起,在我们全国范围内停止一切庄园农奴隶属关系。在1810年圣马丁节后,只有自由人。”此外,他还重新制定了《普鲁士王国各城市规程》,在使各戎市获得自治权的同时,大幅提升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上述社会改革措施在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其废除贵族特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1. 军事改革要以人为本

军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人,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是来自于人。因此,成功的军事改革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便始终以推进军官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军官选拔制度的重建和军事教育体系的革新上,从而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健全、人格独立的军官。这一理念与做法也随后成为了普鲁士乃至德国的建军传统,为其打造当时世界上的一流强军奠定了深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