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基于 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 研究

阮雪莲

珠海恒正档案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档案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存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档案用户的需求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档案用户的需求。为了顺应数字人文发展需要,将其有效整理与开发变得至关重要。文章探究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整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如何利用数字人文的优化策略,促使档案资源可持续开发与运用。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资源;开发;整合资源


引言

当下,原档查阅、档案汇编或是简单的检索利用都依托于档案资源的历史主义整理与开发,这种单一的路径模式已难以适应以数字人文为代表的问题导向式利用需求。数字人文注重档案资源的内容阐述,并要求在保持档案来源联系的基础上,将档案资源转化成可分析和可计算的文本,驱使档案资源的整理、开发与运用。由此可知,数字人文在档案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且关于数字人文和档案资源整理开发的研究可丰富档案理论机制、提高档案业务能力。故此,研究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变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关联性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学科、一项研究方式和思维理念,具备开放化、协同化、多元化以及实验化等主要特点。并且,数字人文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档案资源整理工作具有密切联系。一是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管理之间具有资源交集联系。数字人文通常以人文学科范畴中可数字化资源当作研究主体,在格式文本、音像资源、格式化数据、数字图书馆、档案馆方面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基础。可见,档案资源整理属于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资源载体,通过解析可数字化档案资源管理,为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新型思路。二是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管理之间具有研究重叠的关系。林泽斐等通过分析美国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项目获知,档案资源管理研究是美国高校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场所。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涵盖人文数据库的建设、人文数字工具的开发运用、人文研究方法的创新、人文领域创造性构建等多重层级。然而,现代档案资源管理工作比较重视改进数字档案资源组织体系、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提供数字人文研究指导、建立数字校园记忆。可知,数字人文研究内容和档案资源整理工作研究层级之间具有相互重叠关系。三是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管理之间具有业务融合关系。数字人文具备丰富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功能,并具有可持续融合数字人文项目作用,从而有效体现二者业务层面的跨学科融合。


二、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范围的档案资源共享难度大

资源组织方法、技术创新角度下,在数字人文基础上共享主题档案资源是指基于本体知识整合主流模式和领域本体的创建技术与方式,完成从数据整合转向信息整合再转到知识整合的三种层级,即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合的发展方向,促使档案资源共享转变至深入层级。主题范畴档案资源共享具有以下几点困境:一是主题范畴档案资源无法区分。档案数字人文项目通常将图书馆、博物馆和网络相关资源融入于数字人文项目之中,并企图探寻主题档案资源和其他非档案类型材料的价值结合于一体,从而加大了主题范畴档案资源整合的难度。二是主题范围的档案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尽管许可共享运用的档案数据多数属于公布范畴,但其所有权依然没有改变,盲目共享和运用档案数据容易引发档案资源知识产权纠纷。

(二)档案监管部门的主体作用不够显著

其一,数字人文比较提倡各档案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众多以档案为中心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依然整合了其他类别的数据资源,档案管理资源的“富矿”价值仍未充分凸显。其二,档案数字人文中心以多种学科范畴的专家所组成,在相关项目研究与实践操作过程中,技术工作人员的技术支持作用相对比较突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相应数据、监督开发流程、指引开发目标等多重作用相对较隐性。

(三)档案数字人文资源管理开发项目尚未成熟

一是档案数字人文资源整理开发项目区域没有均衡发展。当前大部分档案数字人文项目主要由中国民大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武大数字人文中心等机构负责,大部分位于发达区域中心城市,而相对偏僻的欠发达区域缺少档案范畴相关数字人文中心。二是主题范畴档案资源开发缺乏平衡性。中西部偏远地区即使特色主题档案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缺少专业化数字人文中心开发队伍,造成区域特色主题范畴档案资源开发进程缓慢。


三、数字人文视野下优化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对策

(一)整合优质资源,完善馆藏结构

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和开发途径是整合优质资源,不断完善馆藏结构。一方面,档案资源有效收集。国家应有效收集高校档案资源,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将大部分优质档案资源转化成计算机系统可阅读、可处理、可分析与可运用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实施馆藏展示工作。档案馆可利用数字人文项目,构建一体化的档案馆模型和关联数据资源,将可公开的相关数据资源公开发布于网站,并提供多种接口,并方便用户调集使用。

(二)积极引进技术,优化档案资源开发形式

一方面,档案资源开发之前,管理部门应综合考察清楚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实际价值,明确档案文化的层次性。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选择引进3D成像、语音转录等数字人文开发技术,并运用于档案资源整理开发项目之中。另一方面,档案馆人员应积极利用多元资源转化技术,将纸质档案、文献文物等档案资料转化成动态化档案资源,从而开发更多创意性档案文化商品。例如,档案馆可借鉴中科院、武大与浙大联合开发的“数字敦煌”项目,充分利用遥感、数字扫描等先进技术复原类似莫高窟的形态和其他洞内文物。

(三)平衡发展档案数字人文资源整理开发项目

一是建立“档案+数字人文”教育方式。档案数字人文项目方面,监管人员应负责均衡发展区域和主题资源,并积极构建“档案+数字人文”教育方法,培育更多兼具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并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管理人员应注意调整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借鉴图书情报、新闻媒体等领域课程实际新型教育方式,从而培育现代“数字人文档案馆员”。另一方面,建立档案数字人文项目评价与认证机制。档案馆应重视参考国内外档案信息服务评估认证研究以及实际操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人文项目评价与认证机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开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通过研究发现,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整理之间存在资源交集、研究重叠与业务融合的三方面关系。然而现实生活中,数字人文视野下档案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依然存在主题范围的档案资源共享难度大、档案监管部门的主体作用不够显著、档案数字人文资源管理开发项目尚未成熟的多重问题。故此,档案馆应从完善馆藏结构、优化档案资源开发形式、平衡发展档案数字人文资源整理开发项目方面不断完善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项目,促使数字人文与档案开发利用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泽斐,欧石燕.美国高校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研究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2019 (22):52-58

[2]沈忱.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服务发展路径探究[J].黑龙江档案,2021(0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