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警察节设立价值的调查研究——基于警察公共关系学的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5

关于人民警察节设立价值的调查研究—— 基于警察公共关系学的视角

杨梓 、邢毅果、黄楚怡、吴金延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同时反映新的历史条件下警察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本文则以警察公共关系学为视角,以开展的调查研究数据为依托,从警察节设立的背景、现状深入挖掘设立价值意义,并从政治品格、初心使命、庆祝方式、宣传方式、借鉴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人民警察节;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形象;警民距离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在2021年首个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习总书记希望广大公安干警“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1]这是总书记对我国警察队伍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警察的时代要求。警察节的设立正是在全国扫黑除恶、教育整顿专项工作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新时代公安高质量发展、高素质建设的新起点,是改善警察形象、拉近警民距离的新契机。以警察节为切入点,警察共关系学为基本研究视角,能够认识到警察节设立对警察职业、对群众、对社会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群众工作建设,对新时代公安高质量发展、平安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 关于人民警察节设立的研究背景与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

  1. 党和国家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加强重视并给予高度关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指出“设立人民警察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充分肯定,是党和人民给予人民警察的崇高荣誉,更是对人民警察队伍的激励鞭策。”[2]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人民警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普通的民事纠纷需要警察来调解,重大的刑事案件需要警察来侦破,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需要警察来维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诸多要素各司其职的强大体系,公安队伍作为使社会正常运行的一大轴心、强有力的支柱,背负着重大使命,承担着艰巨任务。在这样的诸多主观因素驱使下,人民警察节由此成立。

“和平时期,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对这支特殊的队伍,要给予特殊的关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关心关怀。这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党和国家对人民警察队伍忠诚履职、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民警察队伍的极大鼓舞和鞭策。[3]因此,人民警察节的设立饱含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警察的殷切期望,反映出对公安队伍加强重视,给予高度关怀。

  1. 时代背景下警察自我价值的全面展现

警察自我价值,即构成警察群体的警察成员个人的价值,也就是警察成员通过公正合法、积极有效的警察实践活动,在对社会主体作出价值贡献的过程中,也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提升个人的人格价值。我们所身处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期。我们新时代警察也不能将工作局限于处理治安类、刑事类案件,我们也需要适应时代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关注工作效果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工作方法,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精神交流。

警察价值的全面体现,客观的反映出警察形象,同时折射出社会治理水平、民族融合氛围、国家政治面貌。光荣催人奋进,使命凝聚力量。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将进一步增强人民警察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4]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1. 新冠肺炎疫情下警察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

抗疫前线,疫情不退,警察就不退。社区门口值守、一家一户给居民送菜送鱼、处理矛盾纠纷……为了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湖北省6.3万公安民警、5.6万辅警全体出动,截至2020年 4 月 8 日零时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他们共转运送治相关人员 8.4 万人次,服务群众 450 万余次。[5]2020年8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报告透露,疫情期间,广大公安民警、辅警持续奋战。截至同年6月底,先后有169名民警、86名辅警因超负荷工作等原因牺牲在岗位上。

直至今日,疫情反复,警察队伍仍然作为抗疫强大力量,在一线筑起保护国家、人民的高墙。2020年中国社会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增加了政治自信,国人通过这场疫情提供的罕见可比性看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效率,读懂了它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而这一思想觉悟和政治自信进一步加固了人民警察心中“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人民警察节也是在面对疫情大考之中,成为警察心中的精神动力,群众心中的明灯,警民同心,必将取得最终的抗疫胜利。

  1. 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

警察公共关系学实际上是现代公共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公共关系逐步向政府领域延伸,并发展成为政府公共关系。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决定了政府公共关系理论必然会对会其产生深刻影响,警察公共关系学也随之应运而生。警察公共关系活动, 是指公安机关运用传播和沟通等手段, 促进组织内部和谐, 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实现与公众良性互动,增进警民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优化执法环境,提高公安机关自身影响力的一种管理活动。[6]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公安机关能够惩恶扬善、扫黑维稳,更要求建设良好的警察职业形象,进一步拉近警民距离,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人民警察节的设立正是在警察公共关系研究视角下的一次良好契机。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一方面,警察公共关系是以公安机关为支点,以社会公众的安全需求为切入点,研究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公众现实和潜在需求,通过警察节的舆论宣传加强与新闻媒介的沟通与合作, 给予社会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赢得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体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贯穿于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是警察公共关系学的基础与核心,这就要求警察公共关系要充分利用警察节警民同庆为立足点, 有效改善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从而树立更加良好的社会形象。

  1. 中国人民警察节设立的当今现状分析

警察公共关系是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与现代警务相伴而生的一种社会形象活动[7]。对于调查人民警察节设立的价值意义,选择以警察公共关系的视角,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一线警察的真实想法,对于掌握人民警察节实际设立的现状,警民互动的基本情况发挥重要作用。

(1)认知情况:在当下网络大数据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配合成为了新闻知识等传播的新高地。以抖音为例,2018年[8]9月6日,中国警察网联合抖音发布第 3 期公安政务抖音号排行榜,共统计 635 家公安抖音账号,8 月份累计 90.3 亿的视频播放量,凸显了公安正能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9]从调查结果来看,各地都较好的运用了媒体这一重要的宣传途径,使大部分人民群众都知晓“人民警察节”并了解了它的日期,但是仍然存在极少数人民群众不知晓、或知晓但并没有确切了解到具体日期的情况。

(2)警察形象:警察形象是警察的“社会资本”,是开展各项警务工作的支持性社会心理环境,既体现着群众对警察的认可度,也体现出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10]从调查问卷反映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人民群众通过多方途径,对身边的警察与警察队伍的总体形象形成了很好的印象。其中,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交警是最为常见的警种,社区民警和派出所值班民警在群众印象中起着一定作用。从整体上看,群众对警察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警民关系需要进一步改善。

(3)媒体建设:近年来公安机关大力建设的新媒体宣传平台成效显著,结合影视作品、新闻媒体让很大部分人民群众成功改变了对警察、乃至于对这一职业群体的看法。但是在言论自由的自媒体领域,仍然会时不时出现一些有关警察的负面新闻报道,对此人民群众基本上都能保持理性,选择不跟风讨伐警察,只有少数群众选择加入声讨警察的队伍。

(4)警民关系:从调查结果看,当下的警民关系以和谐融洽为主,但也偶尔会出现一些警民冲突的杂音,而在“人民警察节”设立以后,情况有了好转。不少民警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警务活动往往触及群众利益,群众熟人社会思维依旧、法治思维不强以及极少数民警自身行为不端、其个人行为导致群体形象受损。此外,为缓解警民关系,大部分民警对拉近警民距离、减少执法阻力具有很大期盼,组织体验公安工作、了解警械使用和普法,是多数民警的呼声所在。

  1. 关于人民警察节设立价值与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过程

  1. 基本方法建构

(1)实地调研法。通过到一线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不同群体对警察节态度观点为第一手最新资料,全面把握本次调查中首个警察节设立的现实意义,理清实际工作中的措施,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实际案例支持。

(2)调查问卷法。通过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民众,全面真实地了解群众对于警察节的设立、对人民警察形象的了解、看法和建议,有利于公安基层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获得更好的成效。

(3)数据分析法。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进行分析,透过数据的表面现象看到调查反映的本质问题。通过对数据的梳理进一步确定研究调查的方向。

(4)构建模型法。在全面整合归纳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同时结合警察公共关系学的相关知识,对模型进行具体分析,深挖本次研究对公安实际工作的价值意义。

(二)发放问卷,整理调查数据

课题组各成员分别在苏南、苏北、苏中开展专题调查,以群众了解程度为切入点,以警察节研究对于新时代警民关系改善的意义为重点,就有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置为A、B两种形式,A卷的调查对象为非警察职业的各种人群,B类的调查对象为警察职业人群。调查问卷题目以单选、多选客观题为主,主观评价题为辅,使用问卷星的小程序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总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占问卷总数约95%。其中,发放A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占A卷发放总数约93%;发放B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占B卷发放总数约99%。我们对A、B卷分别进行了统计,并汇总为AB综合卷,并获得相关数据105个。

(三)突出警察公共关系,以题为例深入分析

通过对警民关系的分析研究,以调查问卷A卷中在回答“您认为身边的警察形象”为例,通过对此题答案数据专项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大部分群众心中,如今警察的形象还是很值得认可的,警察形象趋于良好已成常态化,警民关系因为警察节设立得到改善。以调查问卷B卷中在回答“您单位在警察节组织过什么活动”为例,我们通过对比各个选项数据发现警察希望通过警察节这个契机,联系群众,与群众开展多样化交流,让群众更多了解警察这份职业的特殊社会作用,更多理解警察群众工作的难处。因此,利用好警察节的设立对于日后群众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问卷中以调查警察节设立意义为目标,但同时也有意识的关注警察公共关系的变化,这样能更明确的深入分析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在警察形象、警民距离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实现课题研究的真正价值。

  1. 关于人民警察节与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结论

  1. 人民警察节设立的必要性

(1)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公安的高度重视与关怀关爱。每一个职业,都值得尊敬,每一个职业性的节日,都缘起于对该职业的肯定与尊重。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人民警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作为“刀把子”的公安机关要永远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要勇于奋斗、无坚不摧。此次在国家层面专门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体现了“刀把子”的重要性,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人民性和警察职业的标志性。

(2)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在警民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警民关系,即和谐型的警民关系、冷漠型的警民关系和冲突型的警民关系。和谐型的警民关系就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与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11]当前设立警察节就是对新时代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支持,反映出群众工作在日常公安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设立人民警察节的价值意义

(1)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有利于激发人民警察的使命感、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人民警察荣誉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和宣传力度,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将进一步增强人民警察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人民警察履行好新时代使命任务的昂扬斗志。蓝盾银徽的背后,乃中华之太平,社会之安康,百姓之幸福。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将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安危牢牢刻在心中,全力以赴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治警各项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好神圣职责使命。

(2)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是增进警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设立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 成为民众主动了解警察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增进了警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以中国人民警察节为契机,各地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发挥宣传作用,组织警民交互活动,加深人民对警察群体的认知度与熟悉度;塑造人民警察正面典型形象,增强人民警察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增强人民对公安队伍的认可感、骄傲感、依赖感。据问卷结果及走访了解,在中国人民警察节之际,地方公安机关开展群众进警营活动、警民联欢活动、群众慰问公安民警活动等警民联欢活动;开展走访慰问帮扶救助等活动,广泛走访慰问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因公伤残民警家庭、公安英模、离退休民警和基层单位等,深入了解状况,协助解决实际困难,传送组织关爱;落实惠警政策,在多方面优待惠及民警。除此之外,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颁发从警纪念章等其他活动。在厚爱期望之下,人民警察必将更好的肩负使命,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3)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有利于促进我国警营文化发展, 提升警察职业社会认知度。在警察节很多地方公安机关举办警民联欢活动,以各种喜闻乐见方式如短视频连拍、各警种特点展示等方式开展,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人民群众更加了解警察职业,加深认知度,弘扬法治精神;另一方面也在日常严肃的警营氛围中增加人情味,满足公安干警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警营文化氛围的发展。

(三)设立人民警察节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影响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促进国家机构的和谐顺利进行,而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民众间建立互相了解和互相适应的持久联系,以争取民众对公安机关及个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在近些年由于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由于警察自身也存在的问题,导致警察形象不容乐观,警察公共关系也出现了危机。

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则是可以很好的改善警察公共关系的危机,设立警察节是一个极佳的群众宣传方法,通过对于警察正面形象的塑造宣传,构建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弘扬法治精神,呼应了公共关系学中的宣传教育法。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可以以各种传播渠道影响舆论,因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群众对于警察队伍建设的认同和响应。如果没有警察节设立这一历史机遇,警察公共形象的改善速度则会降低将影响到整个公安队伍的公众形象,降低公安队伍的威信,进而影响到公安队伍执法工作的开展。

为此,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以警察公共关系构建为重点,抓住人民警察节设立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在警察的政治作风、纪律作风、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加强锤炼,锻造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公安铁军。

(四)调查反映的问题与挑战

(1)警民距离有待拉近。A卷中,在回答“您对您所属社区民警的了解程度”,有约四成的群众选择“一般熟悉、偶尔见到、完全不认识”,因此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发现,见警率不高,警察在一线基层的服务存在感仍需要加强。只有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才能充分履行维护辖区内公共秩序的职责,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2)警察形象仍需不断改进。A卷中,在回答“您认为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有约71%的群众选择“警察队伍中部分成员不端正自身行为,拉低整体形象”,在回答“针对公安群众关系和警察职业形象”的主观题时,有群众指出“坐办公室的警察态度很一般,摆官威,对待群众经常不耐烦”。因此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人认为警察队伍自身素质是产生警民矛盾的重要因素,部分警察在群众形象并不乐观,这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队伍建设,警察公共关系一直是个被忽视的问题。

(3)部分警察节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B卷中,在回答“您对设立警察节的其他意见”时,有民警指出“警察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吸引群众,未发挥出警察节的宣传作用”。我们从民警的意见可以看出,在部分活动的选择上缺乏特色,缺乏新鲜感,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正是这“三缺”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警察节设立的意义则无法体现。

(4)警察超负荷工作状态需要关注。A卷中,在回答“针对公安群众关系和警察职业形象”的主观题时,有群众指出“在警察节当天给警察放一天假,实在不行就放半天,让辛苦的他们休息休息”,虽然休假不是警察节设立的目的,但是从群众的呼声我们可以发现,日常警察因为其职业的特殊作用,他们的工作内容过于繁重,超负荷工作状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超负荷运转不仅会使得工作的效率降低,也会影响警察自身的身心健康。这是本次问卷调查反映出的其他问题,希望通过警察节这个警民交流平台的设立能够真正听到群众、警察的心声。

  1. 结合警察节的设立探析构建良好警察公共关系的对策建议

  1. 坚定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必须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体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工作指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的建设融入公安机关队伍建设。要加强对一线警队的政治教育,培育一线警员的政治素养。[12]通过设立警察节,可以鼓励广大民警追溯共和国警察历史,深入学习公安英烈精神,将英烈精神化为一线警察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因此,要通过警察节的设立让一线公安干警真正树立起警察职业观,有意识的培育自身职业素养,永葆对党、对人民无私奉献、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真正发挥出警察节设立的历史意义。

要始终践行宗旨,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对人民饱含深情,坚定不移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不懈把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作为评判的工作标准。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其基本表现就在于拉近警民距离,改善警察形象。通过警察节的警民互动,可以让更多群众认识到公安机关在改善警察形象、改善警民关系的主动作为,更好的在日常工作中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

  1. 求真务实,减少流于形式的庆祝活动。

要摆脱流于形式的警察节庆祝活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在警察公共关系的改善中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具有实质内容、新鲜形式、完美表现的警营文化氛围。在庆祝活动的筹备上,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群众在警察节走进警营,更充分的营造警民联欢的良好气氛。

要在立足公安特色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建设多元化警察形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主流文化不断被解构,各种非主流的文化和表现形式粉墨登场。公安机关应在坚持主旋律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开发新的符合潮流的警察形象和探索新的传播模式。除了传统的讲座、海报、进社区等形式,还可以通过制作诙谐幽默的短视频宣传警营生活,利用快闪歌舞等形式制造新闻热点等。还可以从不同警种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出发,例如特警的“勇猛顽强”、社区民警的“细致体贴”、网络安全民警的“技术精英”等,[13]以及北京警方“首都卫士、安保先锋”、深圳警方的“科技警察、智慧警务”等,通过运用群众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快速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走进群众,树立新时代警察新形象。

要加强新时代公安高素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队伍。深刻认识“规范的外观形象”、“整洁的内务形象”的作用。

要走进群众身边,拉近警民距离。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遵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 不断沟通警民感情, 积极改善警民关系,形成警民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四)广泛宣传,建设贴近群众的交流窗口。

要做好公关宣传,塑造媒体形象。警察节的设立依然存在部分群众不够了解的情况,广大公安新媒体平台要切实担起宣传职责,以警察节作为每年宣传重点工作开展。借助警察节的契机,改变群众的认识缺陷,努力将警察节建设成为警民交流的重要窗口,发挥警察节在警察公共关系改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利用好新闻发言人制度,争取社会舆论主导权。在警察形象危机应对过程中,是否把握了舆论的主导权直接关系到警民关系是否健康发展。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积极的以新闻发言的方式在警察节的特殊时刻加强公安宣传,在各种媒体洪流中主动向外展示良好的警察形象,改变不利的舆论风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切实推动政法作高质量发展——在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诚挚的慰问,人民公安报,2021年1月10日,www.cpd.com.cn

  2. 郭声琨在全国公安机关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激励转化为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人民公安报,2021年1月10日,www.cpd.com.cn

  3. 中国人民警察节设立是尊重更是激励,吴忠日报,2021年1月11日

  4. 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重大意义,封面故事,周文英,2021年第1期,www.cpd.com.cn

  5. 忠诚担当,警徽闪亮——写在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人民日报,2021年1月10日

  6. 新时代警察执法形象危机与应对——以警察公共关系为视角,广西警察学院学报,陈永辉、向达,2019年第32卷第3期

  7. 、[9]、[12]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和谐警民关系研究,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房丽,2021年第20卷第2期

  8. 、[11]、[13]新时代警察形象建设研究,武警学院学报,于宁,2020年第36卷第5期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项目编号:202110329003Z


















  [作者简介] 杨梓,(2002--),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警官学院本科在读,公安管理学专业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110329003Z)的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1b6e478aa0a1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