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8
/ 2

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

田宓

(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广东 东莞 523600)

摘要:小学科学科目是小学阶段中一门基础性与科学性突显的科目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进行科学课教学过程中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探究,而且学生也乐在其中,这就是提升科学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如果反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不能进行深入探究,学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实物材料的感性操作上,那么,这对科学课程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十分不利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学习;探究活动;教学效果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从事物表象逐渐发展到事物内部的深入过程,是认识一件事物从表面到本质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探究活动是挖掘知识内在、从而使学生掌握具体内容的重要方法,同时,探究学习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1]。为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科目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科学有效的探究活动,将时效性强的探究活动融入到科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深入探究的基础是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的深意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案去解决问题。要想使学生深入探究学科知识,就必须以问题为依托,而学生能够积极并主动地进行探究之后,也就能够在此过程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要逐渐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提问水平,这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教学“我从哪儿来”这节课的时候,老师采取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揭示课题之后,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刚出生婴儿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些小宝宝都是刚出生没多久的,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由于好奇,会提很多问题:小宝宝是怎么出来的呢?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每天吃什么?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会漂浮着吗?等等。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由此可见,有趣的情境能够开阔学生的提问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在课堂中较好地实施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二、要实施好探究活动就要为学生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活动会有良好的心理体验,从而事情会比较容易顺利进行,进而取得成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其中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为:分组实验。但是通过我们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现实教学中,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实验不得不在教师的安排下由某一名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而且这个过程是比较仓促的,然后草草得到实验结果,实验教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设法为学生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验材料的选用方面、实验时间方面、教学空间等方面都要开阔一些,不要一蹴而就,让学生对科学课目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在深入探究与交流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并由此衍生出新的探究问题,将科学学习逐渐深化,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逼真且充满活力的,才能取得探究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要达到深入探究,就要确保材料是充足的

要搞好探究活动,材料是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要达到良好的探究效果,必须要有充足的材料,特别是那些在探究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材料要格外重视。例如:在教学“浮和沉”这节课的时候,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浮和沉的材料),例如:水槽、塑料泡沫、气球、木板、乒乓球、海绵、橡皮泥、石子等等。当教师把这些丰富的材料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早就对此产生了兴奋性,迫不及待要开始操作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提示学生将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哪些东西会漂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先让学生进行估计,然后再操作演示。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真正理解了物体浮沉的情况,并了解到其中的原理,这是一次有效的探究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

四、重视学生的发现是科学得以深入探究的动力

学生在自主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会得出不同的探究结果,原因是因为学生所采取的探究方法与所应用的探究材料不同。作为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给学生正确及时的鼓励,这样,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够取得实效。比如:老师在教学“浮与沉”这节课的时候,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物体会漂浮,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对此老师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正当我准备总结时,却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一名学生对于海绵会沉下去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想法是,在海绵还没有吸水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而当海绵吸饱水之后则会沉下去。同学们都被这位同学不同的观点而折服,认为他所讨论的对,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一发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制作能在水中自由浮沉的浮沉子,这样,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得到升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显著提升了。所以,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见解老师要予以重视,这样所得到的探究结果一定会变得更加具体与深入,由此,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会有明显不同。

五、相互合作促进科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地持续下去,这是需要学生之间密切合作与配合的,因此,合作是促进科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我在教学“摆的秘密”这节课的时候,有些小组在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的时候,学生分工明确,四个学生一个将铁架台扶稳,另外两个学生一边摆动一边数次数,还有一个学生进行记录。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努力与密切配合,取得了理想的探究效果[3]

总之,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实际情况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制定针对性的探究计划,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启发.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7):2.

[2]葛方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3(1):1.

[3]布阿米乃·喀迪尔.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外交流,2019,026(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