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城市与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于小舒 于小惠

云南大学 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650031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基于中国城市传统以及地方与城市关系的独特性,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到城市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既有研究普遍忽视了这一视角。近代已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地方与城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地方体制和城乡关系紧密化的态势。结果是,地方政府在行政上服从于城市政府,地方社会系统服从于城市社会系统。在这种城市主导地方社会的城乡格局中,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一个如何发挥出地方政府相对于城市立场的自主性问题。而这需要地方政府找准政策平衡点,在城乡之间均衡分配发展权。在现阶段,如果说全局性的大城市中心主义一时难以撼动的话,走出市县内部的城区中心主义是一个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城市与地方关系;城市地方体制;城乡关系紧密化

引言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认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对立到融合演进的历史规律,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城乡关系始终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目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开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深化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研究,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概述

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21世纪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的背景下,由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到进一步城乡融合发展,对进一步重塑城乡关系和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意义。学界也从不同维度视角对其深层次内涵进行了解读。社会学视角下,重点从城乡关系切入,认为城乡融合主要朝向相对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以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抓手,生成城乡在经济及社会生活上的紧密联动关系,继而逐步缩小直至消除两者的基本差别;经济学视角下,重点从经济发展切入,认为城乡融合是基于现代农业与工业紧密联系语境下的重要选择,旨在通过统一布局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经济联动,从而实现生产力分工优化,最终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另有学者从宏观规划层切入,认为城乡融合亦是对存在一定关联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纵观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个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两个阶段的过渡,并且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一步步走向升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有效的组织保障”。新时代,伴随着城乡关系的演进,城乡融合发展被负载上了更加丰富的涵义,包括双向融合关系、资源均等配置、产业纵横发展等,可以说关联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占主导,得益于国家政权力量的庇护,工业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其本身附带有明显的多重特性,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及城乡关系等方面,乡村更多依附于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占主导,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要素的流动限制愈加明显,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手段,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需求。城乡融合发展体现了从单一的经济融合发展到全面综合化的融合的变迁,从政策性的导向到实质上的深度融合转变。但无论是城乡统筹阶段还是城乡一体化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虽然乡村各方面都迅速发展,但是依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短板,破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一直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村落后其本质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构筑的城乡社会权利和机会结构不平等”,构筑城乡一体化,无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社会保障上的革新,本质都是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权利和机会结构。

2城市与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2.1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需要政府在公平视角下进行公共产品投资,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距离城区比较近的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更具有规模效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客观上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广、人才等要素流动,有利于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区等载体中产业集聚发展。

2.2城乡关系的紧密化

地方社会系统从属于城市社会系统在城镇化时代,不仅仅地方政府相对于城市政府的自主性降低了,随着城乡关系的日趋紧密,地方内部的乡村社会乃至整个地方社会相对城市社会的独立性也降低了。在传统中国,有城不一定有发达的市,更不一定有发达的城市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政府对商业的限制以及城墙一起局限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依然不鼓励商业的发展,但工业化还是催生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城市社会,这个城市社会是全国统一计划引导的工业化的产物,它与周围的乡村经济之间的关联不大,二元分隔体制也切断了城乡之间的诸多社会联系。在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之间的市场化联系开始建立起来,但在城市体制尚且僵化的时期,乡村社会反而更有活力,它甚至能够对城市经济形成挑战。

2.3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选择视角

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深层次融合,是不断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路径是因地制宜多元化。对此,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根据我国辽阔地域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提出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大冒进”和“齐步走”等城乡融合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则依托城市圈功能,合理规划圈内乡村和城市,建立“多规一体”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之间基础设施之间的联通,提供便利交通,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市场融合发展,不断向农村宣传渗透城市先进资源信息及技术理念,城乡有形条件与无形资源相互贯通,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城乡之间均衡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融合发展成就显著,体现在要素自由流动、土地改革深化、服务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诸多方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各地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为本原则,精准判断各阶段的国情变化,继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仍旧有着很长的路要走,各地领导干部要在不断总结前期改革开放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将城乡融合发展视作一项持久性、复杂性工程,结合各地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综合发展情况,积极做好人员合理流动、资源均衡配置工作,最大限度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于克斌,杜煜.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五重价值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21(1):64-68.

[2]王春光.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0(10):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