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漏失原因及预防办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30
/ 2

油井漏失原因及预防办法

郑秀海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沈阳采油厂 辽宁沈阳 110316

摘要:油井漏失已经成为目前抽油机井生产中比例比较大的一个原因,如何能够减少漏失对原油产量,日常管理及作业中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实例对油井漏失原因的分析,对漏失部位的诊断,及预防方面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寻找到了油井漏失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实践工作中将其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油井,抽油泵,漏失原因,预防措施

近年来,辽河油田采油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机械采油成为主要的采油方式,而抽油机井采油又为最重要的机械采油方式。目前由于漏失造成抽油机井检泵的井次正在不断的上升,给机采井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对正常生产时抽油泵工作过程,结合现场的生产实际情况,对可能产生漏失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应用示功图法、憋泵法、综合分析法等多项生产数据对漏失原因及漏失部位进行综合诊断,使对漏失的检查和处理有效处理,同时针对漏失问题的制定了应对措施。

1抽油泵工作过程和流体流动过程

1.1抽油泵工作过程抽油泵正常生产时,上冲程,抽油杆带动活塞向上运动,活塞上游动凡尔在油管内液柱作用下而关闭,并排出活塞冲程一段液体。与此同时,泵筒内压力下降,在环形空间的液柱压力作用下,固定凡尔打开,井内液体进入泵内,占据活塞所让出的空间;下冲程,抽油杆带动活塞向下运动,泵筒液柱受压缩,压力增加,当此压力等于环空液柱压力时,固定凡尔靠自重而关闭。活塞继续下行,泵内压力升高,当泵内压力超过油管内液柱压力时,泵内液柱即顶开游动凡尔,并将载荷转移到油管内。

1.2三相流体在井下和井口流动过程油层中的流体在地层压力的作用下,通过与套管连通的射开部位进入到油套环行空间;然后在抽油泵抽吸作用下,通过筛管、泵固定凡尔、泵游动凡尔、油管,由井下举升到地面(普通抽油机井井下管柱);然后通过油管挂、总阀门、生产阀门和回油阀门进入到回油管线。

2漏失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通过对流体在井下管柱和井口流动过程分析,抽油机井产生漏失部位主要包括:井口、油管和抽油泵。

2.1井口漏失

(1)阀门不严造成漏失。在开关阀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平稳操作,造成阀门不严产生漏失。

(2)油管挂座封不严造成漏失。在作业或其它施工过程中座入油管挂时,由于操作等原因造成盘根损坏或者有杂物垫住油管挂,造成油管挂座封不严产生漏失。

2.2油管漏失

(1)油管上扣时丝扣上偏;(2)使用液压钳上扣过紧致使油管丝扣损坏;(3)对下井油管检查不细,将已腐蚀或破损的油管下入井内;(4)丝扣未刺干净,造成油管上扣不紧;(5)大排量热洗过程中,由于液柱对管柱冲击,造成油管松动;(6)偏磨影响,抽油杆偏磨油管。

2.3泵漏失

(1)热洗周期制定不合理;(2)热洗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质量差;(3)作业冲砂过程执行不好;(4)作业施工时,不刺杆管或刺洗不彻底;(5)含油物。当然,漏失产生原因还包括设备和工具质量问题,抽油机参数不合理等。

3漏失的诊断及漏失部位的确认

在现场抽油机井漏失的诊断方法主要应用示功图法、憋压诊断法和综合判断法。主要根据功图、产量、含水、沉没度、电流等生产数据。

3.1示功图法

常用示功图法对受单一因素影响的抽油机井.一般可得出较准确的判断结论。

3.2憋压诊断法

对于在用地面示功图法解释之后的抽油机井,为了进一步核实是否漏失.常用的方法是憋压诊断法。憋压诊断法是通过在开关井的条件下通过记录、观察井口压力变化来诊断泵况的方法。憋压诊断方法应同时测得憋压曲线,憋压曲线就是起机关井和停机关井的不同条件下,各测一条油压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3.3综合判断法

综合判断法,既根据每天录取的有关生产数据,综合分析,对数据中变化较大的井,查找原因,进行泵况诊断。生产数据主要包括产液量、含水、沉没度。

4 漏失部位确认

示功图可以解释泵漏失和下部油管漏失。通过憋压过程和憋压曲线可以判断漏失部位。

4.1游动凡尔漏失。

当游动凡尔因机械性损坏或因结蜡等原因而关闭不严时,便有漏失孔道产生。在憋泵过程中,表现为在起机关井时,油压表指针摆动幅度较大,摆幅值随漏失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停机关井时压力不下降。

4.2油管漏失和井口漏失。

在憋泵过程中,表现为在起机关井时,油压表指针摆动幅度相对较小,摆幅值随漏失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漏失发生在油管上部或井口且动液面在井口,则从套压表还可以看到指针随光杆的上下行程而摆动;在停机关井时油压下降,套压上升。

4.3固定凡尔漏失。

固定凡尔漏失与游动凡尔漏失的机理相同,只是由于进排液顺序相反,一个发生在上冲程,一个发生在下冲程。在停机关井时压力不下降。

5 漏失问题处理

5.1井口漏失的检查和处理。

在憋泵过程中,如果检查出是由于生产阀门、回油阀门不严造成泄压,或套管阀门不严造成油套连通,则需要重新关紧或更换阀门;检查油管挂是否座封,如不座封需重新调整;检查油管挂盘根是否坏造成串通,如果坏,需重新更换。

5.2油管漏失的检查和处理。

如果油管漏失,只能依靠作业施工处理,在作业施工过程中,作业质量跟踪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作业队按操作规程完井。

5.3泵漏失的检查和处理

泵漏失有三种情况:一是球座是否刺损或球磨损。二是凡尔球有杂物或其它硬物垫住,使球与球座密封不严。三是活塞衬套磨损造成漏失。如果由于结蜡影响,可以通过热洗处理。否则只能作业处理。

6 漏失预防措施

强化作业质量是预防漏失的前提条件。油管漏失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业施工质量,作业队应加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作业操作规程,特别是杆管清蜡和油管整体打压工序。加强作业质量跟踪是预防漏失的重要手段。同时,矿每个采油队设立了专职作业质量跟踪员进行培训、上岗,并实施作业质量全工程监督。合理制定热洗周期,严格执行热洗操作规程是预防漏失的根本途径。所以,应该根据单井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合理制定。合理优化参数是预防漏失的重要保证。合理优化参数,使抽油机井在合理工作制度下生产,使惯性载荷对管、泵影响小,它是预防漏失的重要保证。严把工具质量关是预防漏失的坚实基础。工具质量是漏失产生的一个客观因素,抓好进货渠道,取精舍糟,精中选精,从实际生产确定优质品。突破瓶颈效应,技术创新是预防漏失的关键所在。在偏磨影响漏失治理上,采用大流道三级泵,统一杆径,下高强扶正环,在进泵倒数第二根杆下双环,可有效制止二次偏磨的发生,对漏失预防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抽油泵的磨损问题成为制约原油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类措施的应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建议应用防止砂进泵筒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种预防泵漏失的措施来应对抽油泵漏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齐安华.油井管柱漏失的影响因素及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石化.2017(11).44-45

[2] 卢毅.抽油泵的漏失原因及预防办法[J].化工设计通讯.2019(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