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的应用与研究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的应用与研究发展

龙萍萍

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550000

【摘要】目的:观察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4例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袋鼠式护理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37例:未开展袋鼠式护理而行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7例:开展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高睡眠质量百分率(64.84%)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新生儿持续干预3天后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袋鼠式护理可显著提升护理干预效果。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常规护理;新生儿护理疗效

新生儿脱离母体后往往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陌生环境,虽然新生儿在周围陌生环境的刺激下可躁动、哭闹可影响新生儿各项机能的提升,袋鼠式护理模式最早是由雷吉马丁尼医师提出的,通过模仿袋鼠育儿方式即将新生儿直立式贴在母亲胸口式,借助母亲体温以代替保温箱使新生儿各项生命指征在较短时间内达平稳状态,缓解新生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不安,促使新生儿各项机能提升[1]。本次研究为论证上述观点,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74例行常规护理以及袋鼠式护理新生儿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37例开展袋鼠式护理的新生儿中男(n=20)、女(n=17),胎龄区间为:32~38周,平均(35.23±1.69)周,体重:1950~3250g,其中有15例新生儿有窒息史,需行机械通气治疗,有18例为早产儿,有4例低血糖。对照组37例未开展袋鼠式护理而行常规护理的新生儿中男(n=19)、女(n=18),胎龄区间为:32~38周,平均(35.76±1.64)周,体重:1900~3220g。其中有13例新生儿有窒息史,需行机械通气治疗,有16例为早产儿,有8例低血糖。两组新生儿男女比例、平均胎龄、平均体重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新生儿出生后由重症监护室收治,新生儿家长获知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排除临床资料不全的新生儿。(2)排除双亲不配合相关研究,有效落实相关护理干预的新生儿。

1.3方法

1.3.1对照组未实施袋鼠式护理而行常规护理,在新生儿自母体娩出后护理人员采集新生儿各项资料并检查新生儿身体状况,护理人员每1h入重症监护室巡视,观察新生儿肤色、生命指征、喂养情况、呼吸机参数以及血糖等各项指标,同时为新生儿更换纸尿裤,清洁臀部,此外,护理人员应用配方奶定时喂养新生儿。

1.3.2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在新生儿出生2h内为其穿戴纸尿裤,新生儿情况稳定后,母亲进入重症监护室实施袋鼠式护理,新生儿母亲胸部无衣服遮盖的情况下,协助新生儿趴在其母亲胸前,新生儿头部偏向一侧,用被子盖于新生儿身上,指导母亲双手置于新生儿背部或臀部以轻柔腹膜新生儿的背部,持续干预1h~2h,每日2次。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干预后睡眠质量以及新生儿持续干预前、干预3天后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量表(0-40分)变化情况,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量表得分越高则表示新生儿行为能力、原始反射能力、被动肌动力以及主动肌动力等生理机能越好。此外,若新生儿在干预后15min即可入睡且入睡后不易惊醒,每次持续睡眠时间超过3h,睡醒后哭闹次数较少,为睡眠质量高。若新生儿在干预后15-30min即可入睡且入睡后不易惊醒,每次持续睡眠时间在2-3h,睡醒后偶尔哭闹,为睡眠质量一般。若新生儿在干预后超过30mi方可入睡且入睡后容易被惊醒,每次持续睡眠时间不超过2h,睡醒后经常哭闹,为睡眠质量低。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版本软件处理结果中相关数据,“(`x±s)”用“t”验证,“(%)”用“X2”验证,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新生儿高睡眠质量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睡眠质量 [n/%]

组别

n

睡眠质量低

睡眠质量一般

睡眠质量高

实验组

37

1(2.73%)

12(32.43%)

24(64.84%)

对照组

37

6(16.22%)

16(43.24%)

15(40.54%)

X2




6.545

P值




<0.05

2.2实验组新生儿护理干预后NBNA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护理干预前后NBNA量表得分变化情况 [χ±s、n]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3天后

t值

P值

实验组

37

30.52±1.34

38.53±1.01

23.584

<0.05

对照组

37

30.55±1.31

33.43±1.06

20.154

<0.05

t值


1.351

20.143

-

-

P值


>0.05

<0.05

-

-

3讨论

新生儿自母体娩出后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致使其睡眠质量较差,早产儿器官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器官和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易出现较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所以早产儿睡眠质量较足月儿要差,睡眠质量可进一步影响新生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新生儿常规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在新生儿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尽早开展袋鼠式护理以减轻新生儿紧张、恐惧等并形成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袋鼠式护理实施过程中,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胸前,新生儿母亲双手怀抱新生儿可形成类似子宫的环境,母亲与新生儿肌肤接触的过程中,新生儿可感受到母亲的心跳,由于新生儿在母体内长期聆听母亲心跳,在离开母体后再次聆听到母亲心跳后,可获得安全感,促使新生儿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松弛下来,进而提升新生儿睡眠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新生儿获得足够的睡眠,同时新生儿机体各项机能有效提升[3,4]。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新生儿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此外,护理干预3天后新生儿NBNA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中袋鼠式护理干预有利于睡眠质量以及新生儿机体各项机能的提升,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瑛. 鸟巢式-袋鼠式-沐浴-转运护理模式在低体温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1):2013-2016.

[2] 郭敏,王翠,张楠,等.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J].护理学报,2018,25(16):27-33.

[3] 端木艳艳. 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1):138-139.

[4] 赵秀芬. 袋鼠式护理模式在减轻新生儿疼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