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3


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杨慧

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实习的60例急诊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60例实习生随机乱序均分进行常规教学活动的对照组实习生(n=30),接受PDCA循环法教学的观察组实习生(n=30)。对比分析两组实习生的考核分数、对于教学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接受了PDCA循环法教学的观察组实习生的考核分数显著更高于仅接受常规教学的对照组实习生,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受了PDCA循环法教学的观察组实习生对于教学情况的满意度也是明显更优于仅接受常规教学的对照组实习生,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的护理教学中采用PDCA循环法能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其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为医院培养了优秀的急诊护理人才,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教学;PDCA循环法


PDCA循环也被叫做质量环,在其被创建之初是应用于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管理质量中的改善,于上个世纪40年代被美国工程师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所创立。由于PDCA循环的管理层次较为多样且非常严谨,将其应用于医院中进行管理也同样拥有显著成效[1]。现如今,许许多多的医院已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至护理板块,护士培训、健康培训以及操作培训等方面均能看见PDCA循环管理的身影。本次的研究报告选取了我院实习的60例急诊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实习的60例急诊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60例实习生随机乱序均分为进行常规教学活动的对照组实习生(n=30),接受PDCA循环法教学的观察组实习生(n=30)。对照组实习生护士年龄在18岁至22岁,2人学历为本科,28人学历为专科;观察组实习生护士年龄在17-23岁,均为专科。本次研究选取的60名实习生的年龄、学历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验证对比没有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急诊科实习护士开展常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知识、提出问题、留下作业、检查作业以及课堂答疑等;而观察组的实习护士接受PDCA循环法教学:①首先巩固学生对于本院各类常见急诊疾病的定义、特征、对患者带来的影响、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对应的紧急处理方法。带教教师可以在教授给学生知识后,安排学生自信记忆讨论,随后以抢答的形式提问,根据学生的抢答评分,将分数记录用作最终考核评分的一部分。②结合医院中接收最多的急诊患者类型,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告知学生轮流扮演护士和患者,首先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随后让学生进行自行情境模拟。学生可以借助医用模型对模型进行常规体检,教师此时巡视各组学生的模拟演练情况,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护理手法规范进行指导,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③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医院中比较多见或是典型性较高的病例特征提出问题作为作用,告知学生借助已学习的知识、网络、图书馆等资料进行查询了解,教老师通过建立微信组群等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下达学习任务、传送资料文件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工作等。④在学习末期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医院急诊科科室查看急诊病人的具体情况,在取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安排学生与急诊患者进行接触,为患者进行简单的病情判断、提供护理方案案等,教师需要全程在旁进行观察指导并确保实习生操作的规范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实习生的考核分数、对于教学的满意度情况。综合的实际考核分数分为理论知识、实操水平、自学能力以及沟通能力4个板块,每个部分满分25分;实习护士的满意度通过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中体现,根据调查表中实习护士对于本次教学活动的认可度进行打分,调查学生的课堂体验、知识掌握情况等,可以将分值划分为3个部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根据实习护士的评分计算满意率,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100%×总评分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报告所设计的样本对象资料如实习生的基线资料、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均是经由统计学软件SPASS25.0进行统计计算和结果验证的,以百分比卡方对设计数据中的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和验算;以T值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和验算;再通过P值的情况区分两组数据的对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则表明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则表示两组数据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实习生的综合考核分数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接受了PDCA循环法教学的观察组实习生的考核分数显著更高于仅接受常规教学的对照组实习生,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实习生的综合考核分数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理论知识

实操水平

自学能力

沟通能力

对照组

30

10.32±1.28

11.42±2.45

12.51±1.54

11.83±2.18

观察组

30

18.32±1.39

20.57±2.55

20.48±1.38

22.77±2.31

T

-

23.189

16.805

21.111

18.865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两组实习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满意度情况对比

由表2可见,接受了PDCA循环法教学的观察组实习生对于教学情况的满意度也是明显更优于仅接受常规教学的对照组实习生,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实习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满意度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30

15

6

9

21(70.00)

观察组

30

24

4

2

28(93.33)

X2

-

-

-

-

5.455

P

-

-

-

-

0.020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抢救护理学的完善与发展,急诊护理的质量也是越来越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症状往往是迅速、严重且复杂的,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同时加上各种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存在心理上的消极、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或愤怒等等。因此在针对急诊护理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医院急诊科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贯彻书本,填鸭式倾倒知识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PDCA循环法教学在结合医院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不仅利于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深学生的记忆,再通过后期深入急诊科室与患者进行实际接触,更是将模拟演练与实际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2],极大幅度提升了教学质量,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得到了相应提高,为培养急诊护理人才夯实了基础。根据本次的研究报告可知,观察组学生的考核分数以及对于教学活动的满意度均是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在急诊科的护理教学中采用PDCA循环法能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其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为医院培养了优秀的急诊护理人才,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林飞,邓珣珣,何云荣,沈毅.探究急诊护理教学中PDCA循环法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2):179.

[2]陆柳清.PDCA循环法在急诊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3):15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