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8
/ 2

浅谈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

张迪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校园欺凌深受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些年来,校园欺凌频发,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在校园欺凌中,被欺负者受到的不仅是身体伤害,更多的是心理伤害,甚至是一辈子都治不好的创伤,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是一定的。本文旨在浅析校园欺凌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校园欺凌的原因,并从学校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凌行为,对策建议。


校园欺凌现象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当中,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存在。并且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仅发生在校园,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发生在互联网上。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受到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绝不能因轻视而听任其发展。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现象的表现形式多以心理施压和身体攻击两种方式存在。心理施压主要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辱骂、蔑视、叫绰号、孤立、中伤等形式来实现。身体的攻击是指欺凌对被欺凌者直接进行身体攻击,一般地点选在校园中较偏僻的地方或上下学途中,宿舍,厕所等老师不易发现的场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始于1978年,挪威奥威尤斯教授出版了《学校中的攻击:欺凌者与替罪羊》,这本书被誉为系统研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开端。之后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一系列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1、国外研究现状

在阅读和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时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包括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影响等理论研究以及干预、立法研究等。

国外学术界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阶段划分为两个递进的层次。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第一层次,主要是欺凌问题的描述阶段——调查阶段。针对欺凌行为的特征及对欺凌的界定,国外学者较常采用问卷法或访谈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欺凌行为的特征。就欺凌的后果、危害及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影响而言,国外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出的共性结论有:(1)欺凌行为、反社会行为和高危险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性;(2)欺凌行为会造成受害者身体或心理方面的极大创伤,且具有持续性;(3)欺凌者在其中年及以后犯罪的机率较大。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第二层次,即深入研究——实务阶段。学术界在这一阶段对欺凌行为的研究侧重点在于探究欺凌行为的相关形成因素、相关理论视角及解决策略。学者们认为欺凌行为的成因及相关因素与欺凌者或被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有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欺凌问题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研究发现,小学和初中阶段欺凌类型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言语欺凌、肢体欺凌,间接欺负;中小学在受肢体欺凌方面男生的比例远高于女生,男性和女性在言语欺凌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欺凌行为会有所变化。年级越高,采取语言欺凌的人数越多。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针对欺凌行为的介入研究多是从心理学、教育科学及犯罪学的相关理念和视角出发,研究成果侧重于诠释欺凌行为的概念,偏于理论化,且尚未形成普遍适用、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的应对策略;在实务操作层面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故基于以上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以及对国内研究经验的借鉴参考,本文希望能够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一步思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如何有效的去介入校园欺凌行为?进而探究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实务路径。

三、校园欺凌现象多发的原因

1、学校的评价机制是产生心理失衡的关键

目前,很多学校唯分数而论的评价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为了寻找心理平衡和自身的成就感而选择欺凌别人。

  1. 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当是造成行为失当的必然

家庭是塑造孩子早期行为的关键场所。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1. 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让很多学生通过手机会了解一些负能量信息,由于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容易跟随大众的特点,极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并且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在学生间的使用,很多矛盾、冲突的根源都来自网络,也容易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建议

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原因,学校应积极从教育者的身份去做出改变。

  1.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要充分利用电子屏幕、黑板报、广播等方式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宣传。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反校园欺凌的社会舆论压力和震慑力;宣传校园中团结关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做好正面引导。

  1. 改善校园环境,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从技术上提高防范、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增加课外活动用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放松方式;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 预防措施,使学生有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1. 加强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学校应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渗透于课堂;邀请法律顾问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及后果;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专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欺凌他人是极端错误的不道德行为,造成的后果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1.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防止教师及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

总之,校园欺凌行为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制定出一系列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才可能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共建安定和谐的美好校园。


参考文献:

[1]杨岭,毕宪顺.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止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2]李萍.心理健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琼,姜洋.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止策略[J].甘肃教育,2009(3).

[4]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