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比较 雷善光 独山县中医院检验科 ,贵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558200

摘要:目的 探究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和末梢采血法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选取200例,随机均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末梢采血法)和研究组(静脉采血法),比较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 研究组血常规相关指标水平(如WBC、RBC、HB、HCT、PLT等)均比对照组显著优(P<0.05),但两组MCH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末梢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均有效果,但静脉采血法更显优势,可综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应用效果

在临床血液检查项目中,血常规检验最常见。血常规检验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但采血方式不同得到的检验结果也有所不同。本文选择我院收治地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对其采用静脉和末梢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的效果分组进行了对比,具体报道为: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按要求从中选取200例,男女患者分别为112例、88例;平均年龄为(30.36±10.16)岁;疾病类型为: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按照随机数表法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分配。统计学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采血操作。并选择同一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相应试剂在1h内完成血液标本检测。

对照组患者实施末梢采血法,以患者左手无名指内侧面对末梢采血部位,对该位置皮肤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后,等患者手指皮肤干燥后,按照正常流程对手指进行穿刺操作,选择专用抗凝管收集血液标本80μL待检验。研究组实施静脉采血法,在晨起用专用的血常规检验抗凝管,利用真空采血法采集患者肘静脉血2ml,如果患者肘静脉不适宜采血,可选择其手背静脉,抽血后叮嘱患者休息15min确认无异常后再离开[1]

1.3观察判断指标

本研究以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两种对比衡量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对比指标为计量资料,用(616e80b536327_html_729a209cd18a6525.png ±s)描述,并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比较可知,研究组WBC、RBC、HB、HCT、PLT等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更优(P<0.05),但在MCHC水平方面,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616e80b536327_html_729a209cd18a6525.png ±s)

组别

对照组

研究组

t值

P值

WBC(×109/L)

6.31±1.90

5.46±1.29

8.225

0.000

RBC(×1012/L)

3.67±1.13

4.12±1.01

6.420

0.000

HB(g/L)

108.26±15.70

114.62±21.40

5.346

0.000

HCT

0.48±0.05

0.40±0.04

20.040

0.000

PLT(×109/L)

205.86±50.80

232.28±51.24

8.796

0.000

MCHC(g/L)

328.24±20.45

328.14±19.48

0.078

0.936


3.讨论

临床大量研究显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不同的采血方法获得的检验结果也不尽相同,而且临床研究指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静脉血和末梢血存在一定差异,末梢血中WBC计数增加,但血小板计数较低,分析可能和在采集末梢血时出血不畅、采血速度慢有一定关系。

通过研究可得,两组WBC、RBC、HB、HCT、PLT各项指标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相对更优(P<0.05)。分析原因是,当前临床通常选择静脉和末梢采血法进行血常规检验,末梢采血法的采血点多选择耳垂处或手指处,尽管患者疼痛感较低,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末梢血管管径相对狭窄,加上皮肤局部温度偏低,均会对检验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血液成分沉积后也容易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进而使细胞计数增加。由于毛细血管血、细胞内液、动脉血、静脉血均为末梢血,如果血流不通畅,在采血过程中血小板极易在穿刺部位黏附,而形成微小的血块,导致血液标本中进入组织液,进而对血液循环情况无法真实反映。而且,采集末梢血采血深度较浅,所以为获得检测所需的标本量,要对采血部位反复进行挤压,在此过程中血小板产生耗损,促进其聚集,会在采集标本时挤出大量的组织间液,进而一定程度稀释收集的标本,严重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2]。因此临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采取末梢血其稳定性和检验效果都受到制约。静脉采血是直接收集患者静脉血液,便于操作,检测稳定性较好,机体血液循环情况也能得到有效反应,而且在收集血液时,血液成分不会对静脉采血过程产生影响,可重复使用,选择血液分析仪检测相关数据,可获得准确的检测效果。但护理人员如果在采集时在同侧或有针眼位置采集血液,会使血液被稀释,进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但需注意在采集血液后,止血带压迫应小于1min[3]。另外,采用静脉采血法可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等,且采血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较少,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临床应用效果更佳。所以和末梢采血法相比,静脉采血优势更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选择末梢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检验结果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有较大应用价值,但静脉采血法检验结果准确性更高,受其他因素影响小,可综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采血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阳.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08(25):74-75.

[2]伊萍.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探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009(003):P.177.

[3]姜铭.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v.18(0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