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3

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浅析

牛硕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市 100000

【摘 要】:作战地域的社会人文环境蕴含大量具有军事价值的情报信息,研究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对于指导军事行动大有裨益。本文主要围绕社会人文环境的特征、战争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探讨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定位,为信息化联合作战中文化工作的战斗力生成厚植理论土壤、开辟前瞻路径。

【关键词】:社会人文环境 军事价值 文化情报

【正 文】:

美国人类学家Magret Mead曾指出,战争作为人类最为复杂的实践活动,其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行为。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战争形态发生重要变革。无论战争形态作何变化,至少从目前来看,说到底,战争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是智慧力、思想力的比拼。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对待同一件事情,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而社会人文环境是孕育作为拥有独立思维个体的人的首要环境,对作战地域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进行探究,有助于了解敌方指挥官的决策偏好和心理特点,有助于掌握当地人民群众的风俗禁忌和情绪爆点,有助于我军瓦解敌军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社会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人文环境,从字面上理解,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群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融合、扬弃而呈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样貌。它既包括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维观念、心理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还包括制度、法律、风俗、饮食、服饰、建筑、工具以及拥有历史典故的名山大川等现实层面的东西。总体上看,社会人文环境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历史延续性

社会人文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延续性,其本质在于人的代际传递,生命的延续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人类善于总结在与自身生存环境的抗争中得出的生命体验,并通过口耳相授、或通过壁画、书籍、器铭等文化载体传诸后人,后人在学习中汲取有益经验,承载先辈的教诲继续耕耘精神世界,创造精神财富。除却人类自身发展给社会文化环境形成施以外力之外,国家,这一最高的社会组织,它起到的塑造调节作用亦成为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在通常情况下起决定性作用。“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利用文化持久的“精神力”来治理国家、统驭万民,确保政权永固、长治久安。

(二)内核稳定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既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则可以认为,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社会人文环境涵养了具有相同类型伦理道德或价值理念的社会群体。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们会对传统文化肌体注入新的理解与阐释,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文化内核不会随着时光流转而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是源于中国5000多年文明的传承不息,源于中国悠久厚重的人文环境底蕴,源于一个稳定燃烧发热的文化内核。

(三)融合再生性

“在没有受到当代全球化影响的国家中,或者说外界没有当代这样高频率、大空间、多领域的文化接触,不同国家中传统的文化认同往往处于某种的稳定的状态中……。”3这里的稳定状态的文化认同指的就是稳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当然,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并非指文化的一成不变,而是指在文化的演变中没有产生激烈的对抗性的矛盾导致文化特质的发生变性。文化具有融合再生性。当一种文化遇到另一种文化时,如果一方是强势文化,那么处于弱势一方的文化往往会被强势文化所覆盖;如果两方不存在文化等级差异,则会在交融中要么互不相容,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冲突当中,要么就会进行融合,再生出新质文化。社会人文环境是文化作用于人类生存空间上的体现,

(四)符号象征性

每一个社会人文环境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所谓文化特质,是指“组成文化的最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的总和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4无论是物质文化形式还是非物质文化形式的文化特质,都是特定社会人文环境的符号象征,因为有了这些符号象征的存在,才给所对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加上区别于其它社会人文环境的注脚。

二、战争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战争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每一场战争都有相应的作战环境。战争双方的主体是生存于特定环境下的人,人有思维、情感、文化,而思维、情感、文化来源于其本生的社会人文环境母体。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受其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的精神力量的支配。探讨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就不能避开战争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而谈论,否则就属于盲人摸象,不见其全。

(一)战场环境包含社会人文环境

从定义上看,社会人文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战场环境指的是“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有影响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统称,包括地形……等自然条件,人口、民族、交通、建筑物、生产和社会等人文条件……”可见,战场环境饱含社会人文环境,是战争中应当予以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现代战争中,加强研判对方的社会文化环境,借助信息网络开展攻心夺志,摧毁敌方的心理防线,则愈发能够展现战争的灵巧性与艺术性。

(二)战争是人类智慧在文化空间的博弈

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智慧在文化空间的博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战史中没有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上的差异,每个指挥官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生长于独特的文化环境,受到独特的文化教育,对战争都有自己的判断,这就给战争带来了极大的不可知性。研究对手性格,成为破解这种不可知的重要方法。在朝鲜战争中,彭德怀的案头时常放着一本书——《麦克阿瑟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5智慧的博弈,离不开对彼方文化的理解,而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对彼方生活的社会人文环境的研究。

(三)文化因素是战争背后的深层因素

世界文明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形态各异的文明。几百年来,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冲突见证了世界发展进程的兴衰荣辱。冷战结束以后,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在这个新世界里,最普遍、重要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6每一场战争既是国土的侵略,也是文化的侵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波黑战争、巴以冲突等战争,无不凸显出战争背后的文化因素。

(四)社会人文环境折射民族(国民)性格

在性格这个大家庭中,民族(国民)性格是一个民族(国家)人群的最普遍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最本质的性格特征。而社会人文环境则是民族(国民)性格的“母体”,它涵养了民族(国民)的价值观念,折射出民族(国民)性格。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就是对日本国民性格百科全书式的解读,她写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美国能够在战后妥善处理日本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社会人文环境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基础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的成长、教育、工作、成家等一些列的社会过程,都处于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因此,个人的性格特征带有所属社会人文环境的鲜明烙印。

三、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

信息化战争不仅仅存在于陆、海、空等可见领域,还存在于电磁、太空、认知等不可见领域,而社会人文环境就是认知域中的重点要素之一。强化作战地域社会人文环境军事价值的分析,有助于增进认知域内的作战能力。

(一)社会人文环境的层次划分

社会人文环境是一个区域文化系统的集合。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东西: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7因此,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果类比文化的划分方法,对社会人文环境进行分层,则可以将社会人文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环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实物体系;制度文化环境是支撑人类社会有序运转的规范体系;精神文化环境是人类慰藉心灵世界而创造的认知体系。

(二)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判断

何谓“军事价值”?要想弄懂“军事价值”的含义,首先要知晓“价值”的含义。所谓“价值”,就是能够满足主体(人类)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8以此类推,所谓“军事价值”,就是能够满足军事和战争需要的客体属性。战争过程中,“在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双重推动下,人类本质力量的全部内涵必然被发挥的淋漓尽致。”9既然战争能够激发出人类最本质的力量,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人类本质力量,因此,对社会人文环境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

(三)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体现

从层次上看,社会人文环境多层交织;从内涵上看,社会人文环境包罗万象;从范围上看,社会人文环境可大可小。战争不同于考古发掘、采风揽胜,不需要对物质层面的东西进行研究,而是要重点关注对方社会人文环境的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主要目的在于感知对手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况,通晓当地民众的民族渊源、社会结构、风俗禁忌和战时心理,以便为作战行动提供决策依据,避免误触“文化地雷”。

(四)大数据视角下的社会人文环境

田野调查法是获取特定地域社会人文信息的传统手段,但在信息网络时代,特别是在走向智能化时代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为分析趋势性问题带来极大便利。例如,网络新闻平台可以对每个访问者的访问页面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出个人喜好偏爱的新闻种类,进而为你“量身打造”一系列满足你喜好的新闻链接,并及时推送。如果将这种技术运用到战时对社会人文环境的分析当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技术手段,实时监控作战区域的社会人文环境数据,动态呈现给军事指挥员辅助决策,无疑将会给作战效能以巨大提升。

四、结语

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研究社会人文环境就等于研究人,研究透人才能科学指导战争。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支援,有利于提高军事决策者的态势感知度,进而能够在稳定社会秩序、瓦解敌军、建立统一战线方面精准施策。通过对社会人文环境的特征、战争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的军事价值进行浅显论述,笔者意在开启对作战地域社会人文环境的研究之路,但如何选择和分析社会人文环境中的文化信息,如何提升指挥官运用文化信息指导作战的“文化智商”,如何建立完整的文化信息传递闭合回路等问题,则是可供深入研究的课题方向。


1 出自《周易》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21年第8期,第11页。

3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4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5 《孙子兵法》

6 [美]赛廖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6页

7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8 李学明、林从光、方振东等,《军事美学》[M],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1页

9 郑莉、范彦,《中国古代军事文学比较研究》[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