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党秀妹 杨雪洁 许志月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80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和运动功能障碍分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较对照组高,运动功能障碍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有助于改善其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偏瘫;日常生活

引言

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其临床特点为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及复发率高。有诸多因素会诱发脑梗死,高危因素导致大脑局部组织区域供血障碍,致使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病变坏死后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表现。资料称我国脑卒中发生率为250/10万,发达国家为160/10万。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患病人数逐年增长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进步,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脑梗死患者存活率得以明显提高,但资料称即使存活也有诸多患者遗留功能障碍,占比为60%~80%,其中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者占15%,加重社会与家庭负担。因此,临床十分关注如何将脑梗死患者病残率降低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以增强其生命质量,在此情况下康复护理的作用逐渐凸显。现纳入80例患者,详述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4.1±2.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25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10.59±3.10)h;合并症:肺部疾病8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11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5.0±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24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10.42±3.04)h;合并症:肺部疾病6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1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经MRI及CT确诊,已经排除耳聋、昏迷、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①早期康复干预:为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前,需向其介绍实施康复锻炼的必要性。为了防止患者压疮情况的发生,给予患者定时翻身,建议2h翻身一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进行抬腿运动。对于能下床活动患者,指导进行床边活动,无不适后方可进行远距离活动。不能下床者,指导进行床上活动或家属帮忙进行被动活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时,嘱其应循序渐进,不要急于一时。而且锻炼应长久坚持,锻炼过程中如果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针对存在语言功能异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可指导照护者或是家属鼓励患者,并协助护理人员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在康复护理中的具体方法:主动活动、被动活动、保持良姿位、床上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语言的康复训练。②心理干预:针对于有语言和活动障碍患者,其自身和家属都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针对该类患者,护理人员需保持耐心,充分尊重患者,改善其焦虑情绪。对于比较消极的患者,要鼓励,积极指导,应以积极良好心态对待疾病。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需主动倾听患者倾诉,掌握其情绪变化,及时回答患者问题,改善不良情绪。③健康指导:可采用宣传册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另外还可定期举办座谈会,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康复相关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对其开展出院后自我管理相关内容指导,定期随访,了解其居家康复情况。

1.3观察指标

(1)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2)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6cea85682e0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MA、MBI分值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MBI、FMA分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BI、FMA分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616cea85682e0_html_286241b43a8b7317.png

2.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616cea85682e0_html_224e8391f0383d56.png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国内居民不健康生活习惯等的影响,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虽然伴随着急性脑梗死治疗技术的逐渐成熟,其病死率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多数患者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常伴随运动、认知、吞咽等功能的异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就本次研究所采用护理方案来看,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可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减轻其焦虑与恐惧;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拉近护患距离,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并使其重构心理平衡;再通过对家属的指导,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可通过家人的细心照料进一步减轻患者的担忧,并提高其康复欲望。而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重建,有利于其肢体功能的恢复;配合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则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再通过按摩手段,可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血液灌注,对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明显价值。本组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在卧床期开展被动训练与穴位按摩,加快血液循环,疏通经络,防止水肿,以逐渐恢复患肢肌肉组织运动并与患者开展情感交流,消除护患间陌生感。循序渐进开展坐起与站立期练习,让患者自主感受每天取得的进步,护士也要多加鼓励与安慰,通过不断练习在恢复患侧肢体功能的同时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患侧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且患者耐受度良好时便可开展行走练习,同样要量力而行,不可冒进。开展日常活动训练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患者家属负担,将患者自信心增强,有利于后续康复锻炼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给予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杜立立.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253-254.

[2]黄晓丹.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40(10):2426-2428.

[3]马铁菊.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0):140.

[4]宋敏.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价值评价[J].系统医学,2018,3(24):184-186.

[5]周小凤.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8(20):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