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之路

杨正才 1,李红 2,王科银 1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2.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并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翻转课堂、“以赛促教,协同育人”的新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


引言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发展趋势,汽车产业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1)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2)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3)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深刻调整。

在这种产业结构大变革的机遇期与挑战期,我们推进“新工科”改革,即工科新理念、新要求和新途径。新理念是以塑造未来为新工科建设理念;新要求即以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为培养要求;新途径则是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以及协调与共享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1]。

构建新型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量标准、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本项目以“汽车电子UI/UE联合实验室”校企合作为研究内容,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重点课程进行相应改革,同事借助各类学科竞赛,提升了重点课程特别是智能驾驶与电控方面的授课效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1.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成果共享为桥梁,以学生实习就业为出口,共同推进企业生产难题的深度介入,协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同时企业资源优势又反馈学校,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形成两者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汽车电子UI/UE联合实验室”的搭建,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发挥搞笑与企业强大的各自优势,校企双方一起协同发展。企业协助校方建立相关的教学方案与实验资源平台,校方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人机交互研究及咨询服务,培养智能汽车专业性人才等。双方共同促进相关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反哺学校。

教师为企业提供资源需求分析、计算平台设计与开发、软件功能实线、实验平台设计与系统测试等。通过共享版权形式,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产品在高校中的应用实践, 可以作为案例帮助企业进行产品推广。

(1)以汽车电子业务为核心的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将光庭的智能汽车经验与高校的优秀设计人才相结合,共同打造智能汽车电子领域的高品质设计方案。

(2)以汽车电子UI/UE设计为共同推广课题,推广高校院系、光庭公司联合实验室的品牌效应。

(3)建立一套共赢互通机制,打开校企交流互通大门,鼓励优秀毕业生到武汉光庭就业。

2.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借助企业对产业及市场的精准把握,将企业引入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来。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区域发展对多样化、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需要, 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而导致的教育培养方式的不同,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6]。

3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一方面通过企业协助共建“汽车电子UI/UE联合实验室”,完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建设智能驾驶类课程体系与授课内容,重点在《智能汽车结构与原理》、《无人驾驶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一篇高质量的实验实训项目,编制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与授课视频。

4. 构建智能驾驶类教学翻转课堂

借助产教融合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丰富的课程实践环节及“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平台。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行业发展现状,学生在课前通过虚拟平台完成认知学习后,带着自己提问的问题和明确的实验目的,进入实验课堂。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以外,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门回答。

5. 依托实验室平台,以赛促教,协同育人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实验室鼓励学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在备赛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自2018至2021年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2项,华南赛区一等奖4项,华南赛二等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19全国三等奖1项、2021湖北省三等奖1项。企业对参赛过程进行技术指导,以赛促教,协同育人。

6.校企成果共享,合作共赢新模式

汽车电子UI/UE设计联合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派往武汉光庭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习学生共计8名,其中本科生6名,研究生2名。近三年联合实验室与武汉光庭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共计4名。

另外,校企提供共同技术研发所取得的项目成果呈上升趋势,部分成果如表1所示。

表1联合实验室共同项目成果

序号

联合实验室共同项目成果

成果号

1

发明:一种基于递归叠加算法的车辆前方障碍物轮廓检测方法

2017107335118

2

发明:一种局部注意力机制的无人车轨迹预测方法

2020115602979

3

发明:一种前车换道意图预测方法及预测系统

2020106279593

4

发明:一种基于矩形聚类碰撞锥模型的主动避障控制方法

2020109110801

7.结束语

以成果共享为桥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成果产出,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产教融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构建智能驾驶类教学翻转课堂、以赛促教,协同育人等举措,在实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认知、领会层次的知识让学生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下完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实践兴趣。同时可以实现高校、企业、教师三方的互惠共赢、优势互补,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对推广至其它高校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德群.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2018(39):18-21.

[2]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44-48.

[3]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 130-132.

[4]孟祥贵,李苑青,熊飞丽等.服务于创新实践和竞赛的实验室管理办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 202-204.

[5]刘贤青,朱意,付家忠等.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结果分析[J].实验室科学,2014,17(2):145-147.

[6]吕海霞,张丽靖,张艳辉等.学科竞赛与实验中心教改深度融合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 170-172,190.

[7]杨冰,谢飞雁,杨积堂.地方高校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18-22.

[8]王玉清.高等学校创新型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94-197.




支撑项目:教育部产业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1901254009)

作者简介:杨正才(1980-),男,副教授,从事智能汽车与无人驾驶相关的研究 E-mail:yang5165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