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执行专业《罪犯劳动管理》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刑事执行专业《罪犯劳动管理》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

杨立军 涂晓年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为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罪犯劳动管理》课程改革推进近一年来,课程团队解构原有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坚持职业教育课程应然的价值取向,建构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开发工作任务式实训任务并配套活页式《实训(工作)任务手册》,实现了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度、课堂活动参与度、“抬头率”、“好评率”的提升。

关键词:刑事执行;罪犯劳动管理;课程改革;教学设计;实训

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适应司法行政法律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课程团队试图解构原有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坚持职业教育课程应然的价值取向,建构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

一、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罪犯劳动管理》是我院刑事执行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专业技能课,通过十多年建设和实施,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标准都已完备。但是,对照新时代职教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是显现出不少问题与矛盾。

(一)课程内容体系偏“学科化”,不利于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是依据“监狱执法警察”岗位的“罪犯劳动管理”工作内容,并参照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的课程规划教材《罪犯劳动管理》设置的,包含罪犯劳动管理工作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与要求(相关规定等)、工作方法、范例分析、拓展思考等。虽然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性强,并安排有实训学时顶岗实习阶段的对应实习任务,但是,课程内容结构仍然偏向以知识为主线的“学科化”体系,注重专业知识教授,而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1.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对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过去该课程80%以上的学时教学(包括实训)都是在普通多媒体教室完成的。以“教”为中心,围绕“教什么”、“怎样教”、“教的如何”等问题线索设计和开展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设计和实施相对简单、课堂组织简便高效,但是,轻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使其参与感和能力提升感不高,不利于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致课堂“抬头率”较低。

(三)实训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虽然课程设置了50%的实训学时,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实训设计、实训任务做配套,缺乏实训指导手册、实训资源做支撑,实训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手操作和参与工作等有效实训活动不足,难以高质量地达成课程设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二、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的初步探索

为更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新要求,课程改革团队自2020年起,从教学设计入手推进《罪犯劳动管理》课程改革。

(一)重构内容、配套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四川省监狱管理标准等,将原有课程原知识体系为主、学科式内容结构,重新梳理为工作任务导向的新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由原来的12个教学单元38个章节重构成10个学习单元30个学习任务,突出真实工作任务和学生中心地位。开发10余个以学生行动导向的实训(工作)任务,汇总形成自编活页式《实训(工作)任务手册》,与全国司法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罪犯劳动管理》配套使用。

(二)客观研判学情、教情

通过课前对教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及走访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分析学生所具备的前课知识、技能基础、学习方法基础和学习态度基础,并使用SWOT模型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形成较为客观真实的学情、教情认识。

以刑事执行专业2019级13班、2020级12班为例,SWOT模型分析显示,学情教情各影响因素中,优势因素表现有:警院学生纪律意识和任务服从性强、参与体力性学习活动的意愿高;劣势因素有:学习行动主动性不足、参与脑力性创新性学习活动意愿和能力不足;机遇因素有:教师或组长的指导监督下学生学习活动执行力明显增强、前课基础及平行课程相关技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内容;挑战因素有:模拟实训中高压紧迫的真实感欠缺、实训任务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明晰目标、细分难点

根据四川省监狱工作标准及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单项技能规范、必要知识建构、综合能力增长、爱岗担当使命”的总体教学目标,并从技能发展、知识建构、思政素养三个方面分解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情研判、教学条件和教师经验,找到造成教与学困难的主要问题,把教学难点分解为学生学习角度的技能难点和知识难点,以及从教师教学组织角度的实施难点。

(四)工作导向、实训任务

按照“三阶九段”思路开发课程实训任务。即

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分为技能发展、知识建构、立德树人全面成才三个维度),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分为劳动管理工作任务、劳动改造预期目标、监狱工作标准三个内容),设置教学行动载体(分为学习任务及教学方法、学习行动目标和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科长的监狱生产项目评审会”、“猎人赶狐狸——组织罪犯出工、收工”、“今天我当班——罪犯劳动现场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助益罪犯改造——某监区罪犯劳动现场定置任务”等10余个实训任务。

实训任务以“工作任务+角色定位+小组行动”的方式实施,任务中警察与罪犯角色双方以一定的对抗性、竞争性任务目标开展行动。每个任务要求有完整的行动(工作)过程,即“行动七步骤”:明确任务、行动计划、行动决策、协作行动、控制记录、总结展示、交流评价,各步骤或环节坚持“学生主导行动、教师辅助指导”的原则。

(五)借助平台、多元评价

2015年至2018年课程团队参与国家级刑事执行专业资源库(教育部“智慧职教”平台),在平台上建立了《罪犯劳动管理》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作为本课程主要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投入使用,并持续更新。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和云课堂APP(师生终端)的在线教学、评价功能,以及实训(工作)任务单、实训(工作)考核表、实训报告等工具,根据平台的自主学习过程记录、终端的课堂活动参与表现、《实训(工作)任务手册》的实训过程记载等,由平台、学生、教师三方参与教学过程评价。

三、课程改革初步效果与反思

(一)课程改革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一年的课程改革探索,尤其是新实训任务的实施,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行动能力等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教师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信心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通过针对性加强引导监督、健全评价体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工作任务中的责任意识得到提升,2019级13班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的课前、课后学习任务一次性完成率均达到97.7%,课堂活动参与率保持100%。

二是,在《实训(工作)任务手册》指引下,团队协作、角色扮演、对抗竞技的实训(工作)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率、“抬头率”和教学好评度较过去有大幅提升。

(二)阶段反思与后续努力方向

反思过去的课程建设经历尤其是近一年的课程改革过程,我们课程面临不少问题,比如:课程团队教育思想和理念亟待更新;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同步提升;教学资源和材料尤其是实训任务材料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自编《实训(工作)任务手册》还亟待持续更新完善。

顺应职教改革发展、面对人才培养需求,《罪犯劳动管理》课程团队将继续学习和运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优化完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功能作用支撑信息化教学;利用好四川司法行政系统“访问学者”制度,引导行业一线专家能手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行业教师的实践实训指导作用,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坚定持续地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孙宏艳.罪犯劳动管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百度百科词条:SWOT分析法,网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SWOT分析法.

杨立军.罪犯劳动管理实训(工作)任务手册.2021年5月.


作者简介:

杨立军(1985.10---)男,藏族,甘肃武都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罪犯劳动管理、少数民族罪犯教育。

涂晓年(1987.1---)女,汉族,重庆奉节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