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王燕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 安徽 安庆 246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08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行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行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比较2组的吞咽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VFSS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53/54)高于对照组的87.04%(54/59)(P<0.05)。结论:给予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针灸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能够改善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推广应用价值非常大。

关键词:中风;吞咽障碍;针灸;吞咽训练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极易导致误吸、营养不良,增加肺部感染风险,且患者也会出现心理和社会交往障碍,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尚缺乏公众普遍认可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近年随着中医发展,临床有关中医针灸治疗吞咽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针灸逐渐成为中风后吞咽障碍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1]。因此,本次研究要以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中心,重点分析针灸配合吞咽训练治疗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8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63.32±6.77)岁。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3.78±6.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此外,患者由中医治疗师及康复治疗师共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指导患者进行常规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吞咽器官训练。指导患者做张口、鼓腮、伸舌、左右移动下颌及发音训练等,每个动作重复做5~10次。(2)冰刺激.用冰棉棒反复刺激患者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根处,平稳地做垂直方向的摩擦4~5次,同时嘱患者练习空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则立即中止。(3)咳嗽与呼吸训练。主要包括咳嗽练习、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训练等,每个动作重复做5~10次,以增强气道防御及清除异物能力。(4)摄食训练患。者取坐位,进行摄食训练。食物密度均匀、黏性适中、不易松散,食团在口中最好放在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每口进食量3~5mL,完全咽下后才可继续下次摄食,进食前后清洁口腔。以上训练1次/d,6d/周,共持续训练4周[2]

观察组加用针刺、艾灸治疗。(1)将18mm×200mm纯艾条切割成25mm,点燃艾条,并将其靠近患者的双侧风池穴位,距离肌肤约2cm,以患者皮肤感到局部温热且无灼痛感为宜。对双侧风池穴位熏灸10min,然后再按同样方法对风府穴进行熏灸,1日1次,持续治疗1个月。(2)用酒精棉擦拭风池、廉泉、金津、玉液、丰隆、合谷处皮肤,用平补平泻手法将1.5寸毫针刺入风池(针尖方向冲着舌根),进针1寸左右;将1.5寸毫针垂直刺入丰隆,进针1.5寸左右;点刺金津、玉液,用2~3寸毫针向舌根方向斜刺舌三针1~1.5寸(廉泉穴上0.5寸为第1针,廉泉左右两旁各针刺1寸,分别为第2针与第3针);用2~2.5寸毫针直刺双侧合谷,刺进1寸,用捻转及提插复合手法,快速行针,留针20~30min,行针后嘱咐患者练习吞咽动作,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分数为0~1分代表患者的吞咽功能重度异常,分数为2~6分代表中度异常,分数为7~9分代表轻度异常,当分数为10分时代表正常。(2)神经功能评分:以NIHSS进行评分,分数为0~45分,NIHSS评分与治疗效果成反比(3)中医证候积分:分数为0~68分,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效果成反比。(4)治疗有效率,统计在治疗后显效加有效患者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都是通过SPSS21.0软件来完成的,数据在处理完成后按照(614be4b00825a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和n%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只有在P<0.05的情况下,才能够说明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为87.04%,说明联合应用滋肾益血方更有助于患者康复,且P<0.05。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4

35

18

1

53(98.15%)

对照组

54

26

21

7

47(87.04%)

P





<0.05

2.2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VFSS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降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神经缺损情况和中医症候评分(614be4b00825a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

组别

例数

VFSS评分

NIHSS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

观察组

59

7.68±2.35

5.27±1.35

17.12±3.71

对照组

59

3.24±1.35

3.16±0.36

28.48±4.87

t值


12.584

11.600

14.253

P


<0.05

<0.05

<0.05

3讨论

中风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皮质和皮质下出现投射损伤,致使患者环甲肌、咽缩肌、舌肌等呈现出吞咽肌肉麻痹等现象,在肌张力提升的影响之下,患者的咽反射逐渐变得迟缓,进而形成吞咽功能障碍。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是改善中风患者吞咽功能、提升患者预后效果的常用治疗方式,该方式能够对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射进行抑制,能够对其兴奋性进行提升,能够有效增加患者吞咽反射的反应力和灵活性。中风后吞咽障碍属中医“喉痹”、“中风”等范畴。多为风阳上扰、痰淤阻滞、气血逆乱、舌咽部气机不通所致,因此需以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治疗[3]。针灸和艾灸治疗可以对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局部缺血缺氧现象进行有效改善,可以对患者咽部神经的各项功能进行有效调节,有助于建立起吞咽反射弧。同时,对穴位实行艾灸可以扩张穴位周边毛细血管,提升血液循环,实现行气活血、修复组织的效果。将吞咽训练疗法与针刺、艾灸手段联合应用,既能发挥其各自特点,极大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通路的恢复,又能促进刺激诱导或运动强化时相关突触链作用进一步发挥,进而改善吞咽功能。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联合应用针灸和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04%。同时,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NIHSS评分和中医症候评分也均在对比中占据优势(P<0.05)。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宏,王盛春.针刺结合康复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57-59.

[2]郑璇,孙熙罡.“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9,32(10):156-159.

[3]王中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障碍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9):1353-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