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朱炳荣

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兴林学校

要: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其不仅有益于学生间人际关系发展、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还有益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塑造。因此,学校应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制定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教师素养,在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有效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该文从体育锻炼视角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以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智力发展;健康教育

引 言

行为习惯除包含生理层面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还包含人的思维和情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个人取得成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很多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形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不良的学生活习惯和状态会对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带来恶劣的影响。规范当前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体育锻炼对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助益作用,有益于学生树立目标、勇于挑战自我、具备不畏艰难和果断行事的意志和品质。

  1.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特别注重培育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锻炼是学校教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路径。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教育、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广大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显著增强,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提高学生个体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等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够乐观,比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不够重视、教师缺少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导致出现了体育锻炼“被边缘化”的现象,这就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不利影响。体育教育、体育锻炼都有一定的模式、方法、要求,只要选择得当、运用合理,则必然会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1培养学生友爱互助精神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然而,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万般宠爱,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互帮互助、友爱的精神比较欠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一些诸如排球、接力比赛等类似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友爱互助的精神,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这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更广泛地交流、沟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相互间的“距离感”大多会很快地消失,沟通变得更为顺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这就走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步”。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品质”、“品格”是保障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地增强。体育运动本身就属于竞技性的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精神会提高他们自己的认知,只要努力、尽力拼搏就会取得相对公平的成绩,学生的心胸会变得十分宽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自信心增强,勇于面对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各种困难,这些都是文化课程学习中难以学到、培养的品质。体育锻炼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能够借助于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态度来感染身边的人,尤其是一些团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每个学生都在项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自己的义务、责任,通过协作,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就会形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由学生自己来承担,有助于磨炼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的意志,久而久之,学生抗挫折、抗打击、抗压的能力就会变得更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也就会水到渠成。

2.3增强学生健康教育意识

体育锻炼与学生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广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地渗透健康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化教育对象的个人魅力,并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由于一些学生由于暴饮暴食,又不注重参与体育锻炼,身体过于肥胖,这不仅会对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还会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比如,易患疾病、胆小怯弱、自信心不强等等,这就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灵活、合理地选择体育运动,抓住个体的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融入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学生逐渐地喜欢、爱好参与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并逐渐地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为学生在校高效学习乃至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体育锻炼的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策略探讨

3.1转变教育思想,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针对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最有效和最大的。在体育教育方面,学校特别是大学应切实发挥其体育教育的功能,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这不仅仅有助于推动学生整体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形成。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实现体育锻炼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为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认知体系,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水平。

3.2建立体育课堂行为习惯培养常规机制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体育锻炼课堂机制,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树立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明确和落实每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着力于每节体育课中的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集中力量帮助学生切实突破,注意体育专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将体育课程教学从老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切实重视起来,不仅仅只是将获得学分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源动力,建立切实可行的体育课课堂常规,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并保持其持续性。对于课程教学方面,首先保证学生体育课堂的时效性,其次保证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3.3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必须要建立于相应的体育器械、体育场地设施基础上,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优化体育教育教学资源配置。通过优化体育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体育锻炼场所,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又能够保证安全锻炼目标的实现。 其次,加强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思想、体育锻炼知识的“导师”,只有教师拥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专业的运动锻炼技巧、以身作则,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严格、标准地要求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实践中,可以采取外聘高水平人才、内部挖掘潜力以及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这样才能够达到提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质量的目的。

3.4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管理模式

除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行为习惯管理和养成的主要教育场所,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管理模式,通过三方共同的努力,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通过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社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从而实现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不仅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与优良的品质,增强心理弹性,从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能够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提高稳定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教育虽然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学校更需要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指导培养学生,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重视体育课程教师的师资培养,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J]. 席羽.  科学中国人. 2017(20)

  2.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 周明哲.  吉林教育. 2017(15)

  3.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J]. 贾文娟.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2)

  4. 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研究[J]. 黄宏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12)

  5. 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 李宏强,霍智能.  甘肃教育.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