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冷接缝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沥青混凝土 面层施工冷 接缝质量控制

戴镇泽

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加,给我国的交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政府也提高了对道路质量的重视程度。道路工程施工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地质环境、周边工程交叉施工、工期要求、季节性施工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降低施工效率。当遇到工程变更或受到其他条件制约,无法进行整路段道路结构施工时,不可避免出现道路接缝,如果接缝质量难以保证,会使整体道路结构施工质量降低,影响道路工程的正常移交及使用,甚至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道路工程施工的现状,然后对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接着进行了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面层冷接缝处理的要点分析,随后分析了提高道路工程面层施工接缝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道路工程;冷接缝处理;要点分析;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对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形势下,要从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解决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经验。笔者以通州区文化旅游区某道路工程为工程案例,根据工程特点,本工程接缝均为冷接缝,本文主要针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过程中的冷接缝处理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一、道路工程施工的现状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就决定了我国道路工程面临交通流量大的问题,尤其是北京这样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为保证交通顺畅,减少未来由于各专业管线新建及翻修等原因导致的挖掘道路问题,新建的道路下方大多情况均采用综合管廊。但由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变更、现状专业管线拆改困难等问题,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局部道路暂时无法施工,出现接缝处理问题。

本工程案例为通州区文化旅游区某道路工程,属于北京市重点项目,为通州区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开园提供道路保证。本工程道路全长约1.5km,规划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道路红线宽度为30--35米。设计标准横断面为四幅路型式,中间分隔带宽4米,两侧机动车道各宽7.5米,设置双向四车道,两侧分隔带宽均为2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均为2.5米,结合两侧防护绿地布设3.5米宽人行道。

二、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难点

(一)沥青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沥青混凝土路面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有裂缝、变形等[1],其产生的原因与道路面层材料质量息息相关。对于沥青混凝土原材料,应对其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凝土的试配和试拌,采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确定其配合比,经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应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批准,方可生产使用。

(二)施工组织的安排

道路面层施工需要项目部加强与沥青混凝土拌合站的联系,确定交通运输路线,防止因堵车导致运输时间过长导致沥青混凝土温度降低,影响施工质量。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得在下雨时及下层结构潮湿时施工,面层施工前要保证下层结构表面无积水、杂物,并根据下层结构材料按设计要求撒布粘层油或透层油。由于本工程工期紧张,每道工序之间需紧密配合,防止因施工组织原因导致工期延误,对施工组织有较高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是本工程的难点。

(三)面层冷接缝处理

由于施工现场障碍物、地下管线拆改等原因导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需分段进行,造成沥青混凝土面层冷接缝数量增加。根据规范要求,沥青混凝土面层相邻两幅以及上面层、下面层之间的横向接缝应错开1m以上。施工过程中需要准确计算每次的摊铺面积以及接缝位置,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沥青混凝土面层接缝为质量薄弱点,也是质量控制难点。

三、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面层冷接缝处理的要点分析

(一)施工前准备

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是施工组织的重要依据。施工前,项目施工技术人员应熟悉设计图纸,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准确进行判断:设计图纸内容是否正确,设计的计算数据是否准确,设计内容与现场周围环境是否符合,设计图纸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施工前还需要设置质量管理点,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方案交底,明确质量目标。

(二)道路工程冷接缝处理质量控制要点

(1)冷接缝形式

高等级道路的上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下面层及以下结构层和其他低等级的道路各结构层可采用斜接缝。本工程为城市次干路,可采用斜接缝,但为保证冷接缝质量,本工程冷接缝均采用受力较好的垂直的平接缝进行处理。冷接缝形式为质量控制要点。

(2)冷接缝连接

冷接缝处连接不紧密、结合不良极易导致道路面层在接缝处出现裂缝。如果沥青混凝土底面层产生裂缝,容易在表面层相应位置产生反射裂缝。冷接缝的连接密实度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3)冷接缝位置

根据规范要求,沥青混凝土面层相邻两幅及上、下面层的横向接缝应错开1m以上,施工过程中冷接缝合理位置的确定为质量控制要点。

(4)冷接缝处玻纤土工格栅

为保证接缝质量,以及预防反射裂缝[2],本工程采用玻纤土工格栅对新旧路面接茬处、无机结合料施工缝与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施工缝与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之间的接缝处进行处理,玻纤土工格栅中心线与下层接缝位置一致,两侧宽度不得小于1.5m,玻纤土工格栅之间的联结应牢固,不得产生拥包现象,在受力方向联结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抗拉强度,且其叠合长度不得小于15cm。

玻纤土工格栅原材料应满足抗拉强度(≥50kN/m)、最大负荷延伸率(<4%)、单位面积质量(≥160g/㎡)、网孔尺寸(20*20mm)等技术要求[3],进场材料必须有质量合格证书、检验报告且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机构合格的复试报告方可使用。玻纤土工格栅应耐170℃以上高温,保证上层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时不会发生变形破坏。玻纤土工格栅材料质量及位置为质量控制要点。

四、道路工程施工面层冷接缝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

(一)冷接缝施工具体方法

冷接缝施工时,应确保工作缝为直角,采用机械切割或人工切割已施工碾压完成的边缘部分(约3m),切线要直顺,清理切割产生的碎料后,待接缝处干燥后,对切口出涂刷适量乳化沥青[4]。为保证新旧面层结合紧密,宜采用跨缝摊铺,与已铺完的沥青混凝土面层重叠约100mm,使之热软化,待下层旧料软化后,铲走重叠部分混合料,并对侧壁涂刷粘层沥青,再摊铺新料。

平接缝应做到充分压实、连接平顺、紧密粘结。冷接缝须采用合理的碾压工艺,先横向碾压平整再纵向充分碾压密实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在横向碾压冷接缝时,应采用小型压路设备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10~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方向移动15~20cm,直到伸过已压实路面10~15cm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二)玻纤土工格栅施工具体方法

玻纤土工格栅采用铁钉固定,施工人员须佩戴手套进行作业,可采用锤击或射枪射入,先将一端采用固定铁皮和钉子将其固定在下层结构上,再将玻纤土工格栅纵向拉紧,固定其另一端,使玻纤土工格栅纵向、横向均处于拉紧状态。固定时不得将钉子直接钉在玻纤土工格栅上,也不能用锤子直接敲击玻纤土工格栅,固定后如发现钉子断裂或松动,需重新固定。

玻纤土工格栅固定好后,再在其范围内洒布一层沥青粘层油;应及时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间隔时间不应超过48h,避免其受到阳光过长时间暴晒。玻纤土工格栅铺设后禁止车辆在上面行驶。

五、结束语

在道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接缝处理又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的重点及难点,突破道路工程接缝处理的难点,对提高道路的使用功能及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

[2] 武溢. 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形成和防治[J]. 山西建筑, 2018(32)

[3] 赵军. 路基路面工程施工中土工格栅应用研究[J]. 交通世界, 2021(15)

[4] 贾文彬. 沥青混凝土路面冷接缝施工技术研究[J]. 交通世界,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