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9
/ 2

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王莉

邻水县中医医院, 638500

【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输血前抽取血液标本,输血后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标本,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结果。结果:输血后钙离子(Ca2+)、钾离子(K+)水平均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钠离子(Na+)、氯离子(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较大,明确其变化特征,对并发症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变化特征;血液指标;临床分析;输血治疗


在12~24h内患者所接受的输血量与自身全部血容量相当,或超过自身全部血容量,即为大量输血治疗,此种治疗方式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创伤等疾病中应用较广,可为失血过多的患者进行血液补给,维持生命体征的正常运转。但输血时的新血液多是医院的库存血液,经静脉输注治疗时会有相应的病理反应、生理反应,造成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不仅无法提供血液补给治疗,还可能加速自身疾病进展,导致死亡率增加,严重降低医院社会形象[1]。有学者指出,大量输血后并发症的出现会引起血液指标的异常变化,对输血者前后血液指标行相应检测,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评估,能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医生提前制定防治措施,对减少并发症、加速病情恢复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

基于以上所述,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重点观察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在输血前后的变化特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女22岁,男29岁;年龄21~68岁,平均(39.40±7.02)岁;血浆输注量11~19U,平均(13.01±1.62)U;产后大出血14例,术中大出血23例,消化道大出血10例,多发性骨折4例;A型血15例,B型血20例,AB型血11例,O型血5例。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需行大量输血治疗;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对输血治疗高度依从;④此前无出血性疾病;⑤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输血前有血液系统疾病;②输血前有凝血功能障碍;③脏器严重衰竭;④精神类疾病。

方法: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输血后均采集血液标本5mL,用生化分析仪行输血前后血清电解质的检测,用血球仪行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行凝血因子的检测。检测时间为输血前、输血后2h[2]

观察指标:①血清电解质:Ca2+、Na+、K+、Cl-等。②凝血因子: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输血前后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输血后Ca2+、K+水平均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Na+、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输血前后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x±s,mmol/L)

61399fe4dbaeb_html_72e921beb7c85682.png

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较:输血后凝血因子(APTT、PT、FIB、TT、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较(x±s)

61399fe4dbaeb_html_832ac8acf9687fb9.png

讨论

输血是临床急救的常用手段,不仅适用于产后大出血,对各类手术出血、多发性骨折也有较好的血液补给效果,经大量输血后,患者生命得到挽回,但仍有较多的安全问题[3]。大量输血即表示患者机体在短时间内会获取到大量的血液,有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等并发症,更甚者会引发身体循环超负荷,促使患者死亡率增加。

血液检验可检出多项指标,其中电解质浓度能明确机体健康情况,原因是电解质能让机体酸碱值、细胞渗透压保持在平衡状态,若机体电解质出现异常情况,会引发神经、心血管功能出现代谢障碍,有一定的死亡率。

大量输血所使用的血液多是医院库存的,在储存、运输等因素的影响下,红细胞钙离子会出现外排现象,会增加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引发高钾血症,而患者在输血时,库存血液中的红细胞需行钾钠离子的重新吸收排泄,有较高的低血钾发生率[4]。此外,在行大量输血补给时,人体会处于低温状态,此时机体无法进行枸橼酸的代谢,会结合血液中的钙离子,促进螯合物的形成,体内血钙会被大量消耗,继而造成低血钙症。

为防止血液变质,保证血液质量,医院通常会将血液在酸碱度适中的环境中保存,加之血液酸性物质的释放,会降低库存血液的酸碱值,而患者则多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状态,此时酮体会向乳酸转化,机体中的碳酸氢根水平会被其消耗,而肝脏无法在低温状下将酸性物质排出,继而造成酸血症的出现。

库存血液经患者输注后,血液会被稀释,血小板水平降低,进一步造成了凝血功能障碍。人体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不足时,为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需行组织因子的大量添加,此时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即被称为PT,其指标正常值在12~14s。在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检验中,PT展示出较高的敏感性,能将肝肾组织的储备、合成功能反映出来,在明确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基础上,可评估肝肾疾病的病情进展程度。为对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进行刺激,在血液中人为性的添加特殊物质,此过程血液凝固时间即为APTT,其指标正常范围是35~45s,此指标能对机体中肝素含量进行检测,可明确内源性凝血因子的含量[5]。作为纤维蛋白的前提,FIB可在凝血过程的终末期加速血液凝固。当患者在大量输血时,自身机体的血液浓度会降低,血清钙、血小板水平呈下降趋势,机体中缺失血小板后,APTT、PT会随之延长,继而造成各凝血因子指标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指标在大量输血前后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明确指标变化特点,对提升输血安全性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燕青,杨志清,郝崇奇,郭玲玲,王海星,张靓,齐昊.血液检验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01):74-76.

[2]匡建梅,徐全民.血液检验指标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20,33(02):93-96.

[3]洪求义.探究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0):18-20.

[4]华金玉.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2):75-76.

[5]邓斌.不同类型银屑病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特点[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07):1157-1158+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