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1
/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素养提升的实践 研究

蒋小利

江苏省 宿迁市宿城区机关幼儿园


摘要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素养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游戏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游戏设计与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以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素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素养;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游戏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Katherine Day(1973)提出,主要指游戏玩家的游戏能力,后来逐渐延伸为游戏者认知、参与和建构游戏的能力以及获得的积极体验[1]。我国研究者关于游戏素养的概念最初是从如何评价游戏、如何解决网络游戏成瘾的角度提出的[2]。江苏省自201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有研究表明,自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游戏化精神在幼儿园中得到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得到进一步增强,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素养的现状

1.游戏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了解中外名家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理论观点、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幼儿游戏教学的指导作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互动性较差。在期末测试中,从整体卷面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大家对宏观的知识掌握较好,比如名词解释、简答题,基本上都能言简意赅的表述自己观念。失分较多的是填空题、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来说,大家就很难分辨。可以看出大家在游戏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上不太扎实,比如角色游戏的不同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如何运用已有知识从专业角度来分析案例等等,在理论知识分析概括方面比较欠缺。

2.游戏设计与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

无论是学校的课时安排,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的个人喜好,大家更倾向于花时间在弹、唱、画、跳等技能的练习,游戏设计和实践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目前,为了资格证面试的需要,学生们开始对“游戏设计”有所重视,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游戏实践操作的机会还是严重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通过《学前儿童游戏》专业课程,强化游戏理论素养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采用的是“一本多纲”的原则,由最初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到“高职院校‘十三五’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同时参考北京、上海等与游戏相关的文献书籍,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游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PBL ”项目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早期游戏理论”时,我们分小组讨论,同时每组派代表结合案例进行表述:“精力过剩说”“生活准备说”等等。再如“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我们先欣赏不同年龄段幼儿结构游戏的案例作品,大家进行分析比较,共同总结出相应的指导方法。在评价环节中,我们采取3+3+4的测评模式,即实践、期中、期末的评分占比。不断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游戏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梳理,树立科学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

(二)开设“课堂10分钟游戏”,提升游戏组织指导能力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与特征,熟悉幼儿游戏的类型及各类游戏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学会将游戏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根据幼儿需要提供支持与指导。为此我们的课堂时间安排采取“35+10”的模式,按照学号进行排序,3位同学为一组。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模拟到讲台进行游戏组织活动,游戏内容不限,可以是语言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及体育游戏等,3位组织者要精心准备、相互配合。按照课时比例,每学期大家至少可以轮到一次,有的甚至是两次。游戏结束后,我们会对大家组织的游戏分别从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拓展的空间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要求大家及时做好记录。学生们从开始的不敢说、害怕说,到后来的愿意说、抢着说,游戏组织的形式从个别操作、小组操作到全班集体参与,游戏组织指导能力在不断得到提升。

(三)结合“游戏实训操作”活动,锻炼学生的游戏创编设计能力

游戏实训前学生们按照学号15人一组,每组推荐一位小老师,全程负责游活动的组织,实训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集中讨论(10分钟):选区并规划,名称、材料、玩法等;2.操作(20分钟):实践操作,开展游戏; 3.交流学习(5分钟):小、中、大班三组相互参观学习;4.小结(5分钟):教师小结谈话,材料收拾整理。

在角色游戏的实训活动中,第一组小班(1—15号):能够集中讨论,简单规划空间,有序规划操作,游戏较投入,分别开设:娃娃家三组、玩具屋、小医院、钓鱼等游戏;第二组中班(16—30号):区角统一规划,隔断增大,整合已有的材料,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游戏,将班级手工花结合到游戏中。分别开设:小熊鲜花店、小医院、KTV、照相馆(微信支付)、和平饭店(美团外卖、蔬菜店)、小医院、银行、超市、手机卖场(流量套餐、充话费送手机)手机、小医院等游戏……

再如体育游戏教学实训活动,全班同学到操场上,大家先体验《老鼠笼》《吹泡泡》《接力跑》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体育游戏,感受不同年龄段体育游戏的特点及玩法,接着大家分成3组,每组合作创编一个体育游戏。最后相互展示创编的体育游戏,并体验玩法。

四、结语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游戏素养是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系统的培养,将会有效提高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也可以使学生和未来的幼儿教师岗位进行无缝对接,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更好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思.教师游戏化教学素养模型构建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2]陶侃.略论读图时代的“游戏素养”及构建要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14-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