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异动预警与主动检修工作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配电网异动预警与主动检修工作探索

薛武博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配电网是连接电网与用电客户的关键、是电能输送的纽带,同时与上级电网、终端用户,以及新能源客户等直接相连,影响其运行状态的因素较多且复杂,重过载、低电压、三相不平衡等异常状态时有发生,治理成本高且治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潜在隐患。本文探讨如何开展配电网异动预警,改进检修检修工作方法,实现提前主动检修,助力供电企业电网生产检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字:配电网;异动预警;主动检修

为满足企业日常经营需要,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变事后检修为主动检修,实现组织架构上统一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促进实现全面集中管控、专业协同合作、运行经济高效的管理新模式。本文对基于“检修数据云”的主动检修模式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关键字:检修数据云主动检修

一、项目背景

(一)全面推进“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

建设“大检修”体系是对原有生产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的深度调整和重大变革。通过优化流程、理清界面、缩短链条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配置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成本和费用,全面提升公司检修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检修数据云”主动检修系统对原有生产业务的优化整合,变事后检修为主动检修,组织架构上统一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促进实现全面集中管控、专业协同合作、运行经济高效的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公司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分公司的具体实施优势,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检修整体作用发挥的更模范。

(二)公司适应大数据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电网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客户服务、人财物资源管理、建设运行、企业营销等方面都需要对数据快速,满足企业日常经营需要,目前国网公司正在进行“营配调”数据的融汇贯通,国网PMS2.0、SG186、OMS、SCADA几大系统的数据如何进行整合为运检日常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撑作用,是当期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公司进一步提升运检工作管控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公司运检人员配置率偏低,与快速增长的电网规模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配网管理设备多、范围广,传统管理方式对生产一线运检工作的管控力度不足,不能满足状态实时可知可控的要求,亟需构建更加高效的配网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精益化水平。因此,推进传统运检模式变革,是当前以及一定时期内提升运检工作管控力的核心和必由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工单报修数量和减少无效工单,我们需要对潜在故障点事先提前预判,对客户工单进行在线甄别故障类型,这些都需要依靠“检修数据云”的强有力数据作为支撑。

二、内涵和做法

依托于“检修数据云”的大数据分析,以实现检修过程由现在的被动检修向更优质、运检更高效的主动检修发展,主动适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国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要求。

以电网故障检修一体化平台为基础,全面融合运检多源数据,发挥一体化生产指挥功能的中枢作用,以推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运检技术相融合为主线,以设备、通道、检修、检修、生产管理智能化为重点,全面建设智能故障检修体系,显著提升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大力支撑公司“一特四大”战略的实施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

(一)推进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全新组织机构

1.强化联动指挥机制,发挥组织优势

明确运检管理组织的生产指挥功能,厘清各班组之间的生产指挥职责,理顺指挥流程,强化联动指挥机制。优化信息精准、指挥有力、快速高效的指挥体系,实现运检业务全过程的监测管控、信息收集、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应急指挥等。实现信息畅通流动,科学制定生产指挥决策。

2.灵活运用外部资源,实现战略性长远发展

采用选聘方式积极吸纳外部资源。选聘若干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熟悉本地情况的优秀人员,缓解人力资源不足。建立优秀人才库,制定专家遴选和评价管理办法。采用集成创新、联合研究、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外部研究成果,快速提升工作质量。

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专业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加大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力度,合理确定专业人才标准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合理体现人力资源价值。提供有竞争力、能够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的薪酬待遇,探索员工持股、期权、岗位分红、重大成果嘉奖等激励政策。建立与硬科学相对应的、适应软科学特点的专家序列和人才评选机制。

(二)创建一体化故障检修平台,优化故障检修资源协调机制

1.开展营配调基础数据全面梳理,实现数据同步统一

固化数据维护流程及岗位。按照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的“五位一体”体系要求,编制作业指导书和工作标准,对业扩报装、变更用电、表计轮换等引起营配数据异动的业务环节,明确运检各相关专业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将营配调基础数据维护纳入日常工作流程,保证了营销、运检、调控各专业数据实时共享。

2.建立重大任务联合工作机制

针对重大、紧急的工作任务,组建联合工作小组,设立虚拟团队开展集中工作。针对长期的重大任务,设立项目联合办公室,强化协同过程中的实施管控。适应联合工作机制的保障要求,建立常态的跨部门(单位)的联合工作推进小组,负责资源保障及人员的组织、调配、考核等。

3.建立内部信息成果共享机制

打造完善的内部信息渠道和数据库体系,一方面积极优化完善已有的数据收集使用渠道,并努力拓展新的信息渠道,建设外部数据信息知识库;同时,建立公司系统内部数据信息收集使用常态机制,获得必要权限,畅通内部数据信息获取利用渠道。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建设公司成果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相关工具、模型、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等统一管理与共享。

(三)打破“事后检修”传统模式,探索“事前检修”主动检修

1.建设低压台区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在线异常研判

有效融合实时数据采集,全面开展台区运行数据监测,实现在线设备状态趋势智能预测。开展设备运行“内质”分析与预测,建立设备状态分析模型,实现对设备状态的阀值分析、趋势分析、定点分析、敏感性分析、用户分析,计算设备运行负载状态,强化检修辅助决策的定量分析。最终实现“事后检修”→“事前检修”的转变。

2.深度探索历史数据,提前发现潜在隐患

强化历史数据的集成与分析,建立基于运检大数据的输变配全专业一体化状态信息模型,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规律发现,以及多源海量数据的自动抓取、综合分析、自动预警、智能诊断。最终发现潜在的隐患,杜绝其在潜伏期。

(四)智能化云分析系统,为工单判别提供有力支撑

1.开展故障综合研判及主动检修

实现用户故障保修真伪判别,依据用户报修信息,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召测用户电能表电压,电流实时状况,判断用户报修是否为表后线故障。

2.建立快速、精准的故障直派模式

依托营配调贯通“线-变-户”关联关系及标准地址库信息,结合客户来电落地码所对应行政区域以及报修地址,客户来电后可通过落地码、客户历史信息、报修地址等获取报修客户的详细情况,直接精准的将故障分配相关专业人员,缩短报修业务流转时长,减少中间流转环节,提高故障检修效率。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开展检修进程数据实时在线监测和过程管理,全程跟踪、督办检修进程,故障响应时间明显缩短,检修服务效率大幅提高。

3.提前告知用户停电原因和停电计划

通过在检修服务平台设定阈值适时进行预警,第一时间及时告知用户停电原因及停电计划,系统自动对检修服务过程中的主要指标或常见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控,指挥人员根据系统预警对检修到岗超时、大范围故障停电、长时间故障停电、计划停电延迟送电等潜在服务隐患进行主动干预,避免服务隐患升级。

参考文献

[1]钟厚龙,李梅.“互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9,26(12):203-204.

[2]吴应双,陈锐,曹杰,刘明顺.基于大数据的主网生产运维数据分析系统设计[J].电力大数据,2019,22(1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