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玉米液化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工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解析玉米液化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工艺

杨志伟 李闯 张良

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14200

摘要:本文通过试验探究的方式,以玉米清液为原料,以黑曲霉作为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筛选的方式优化清液培养基,并根据产酸量、菌丝球形态等,对各项指标进行明确,实现柠檬酸产量最大化目标。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将初糖浓度设定为18%、采用分段通风转速控制方式,在发酵超过48h后可使柠檬酸产量达到最大值,即18.33g/100mL,糖酸转化率达到101.8%。与传统带渣发酵相比,产酸量与转化率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玉米清液;柠檬酸;发酵生产


引言:粗玉米中蕴含着丰富的蛋白质,直接用其生产柠檬酸会使菌体飞速生长,对产酸造成严重阻碍。为避免这一情况,可将玉米粉液化后清楚残渣,液内蛋白质含量较低,利用清液发酵柠檬酸,不但可缩短发酵周期,还可提高转化率。当前,国内许多工厂已经陆续普及此种工艺,为提高玉米资源利用率,应对发酵生产工艺进行细致分析。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本试验的菌株为黑曲霉;主要试剂为酵母粉、无水葡萄糖、FeSO4、玉米浆、a-淀粉酶,剂量为40000U/mL,肌醇;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种子基础与发酵基础培养基;主要仪器设备为光学显微镜,型号为OLYMPU719068;电子天平,型号为FA2004N;总糖计,型号为WYT-J;恒温振荡器,型号为HZQ-QX;发酵罐,剂量为30L。

1.2试验方法

1.2.1初糖含量与柠檬酸产量关系

将清液中初糖浓度分别设定为16%、18%和20%,按10%接种量,在36.5℃、转速为400r/min、罐压为0.1MPa、通风为400L/h环境下发酵。在初始发酵时,每间隔8h分别从不同浓度罐体内取样,对液体PH值与柠檬酸产量进行测定,在放罐完毕后称取菌丝体净重,检测净重变化情况,并检测残还原糖值[1]

1.2.2还原糖测定

通过费林试剂热滴定方式,以亚甲基蓝作为指示剂进行测定。在空白滴定方面,分别吸取甲乙液体各5ml,放入250ml的锥形瓶内,滴入19ml左右的葡萄糖标准液,加热至沸腾,沸腾时间为30s,每2s滴入1滴,直至溶液蓝色消失,测定葡萄糖溶液的总体积,反复操作3次,记录平均值。在发酵液内还原糖测定中,分别选甲乙费林试剂各5ml,将其放入容量为250ml的锥形瓶内,利用吸管选取适当稀释后,将发酵滤液0.1ml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2滴甲基蓝,加热至沸腾后维持30s,快速从滴定管内加入样品溶液,当溶液变浅后,每2s滴1次,直至蓝色全部消失。此时记录溶液消耗体积,反复试验3次后取平均值,记为V2,公式如下:

612c91d5b82ca_html_6be381dc0f408a88.gif

式中,Q代表的是还原糖;V1代表的是空白滴定均值;V2代表的是发酵液还原糖滴定均值;n代表的是溶液稀释倍数;1000代表的是mg换算为g的数值。

1.2.3产酸量计算

产酸率是指柠檬酸的生产速率,单位为g,公式如下:

612c91d5b82ca_html_818168f32bb887.gif

式中,D代表的是产酸率;t代表的是发酵时间,单位为h;Y代表的是柠檬酸计量,单位为g/100mL。

1.2.4培养基添加肌醇试验

在糖浓度为17%的清液中加入浓度分别为0、0.001%、0.003%、0.005%的肌醇。按照10%接种量,将温度设定为36.5%,转速为330r/min,摇床培养72h,每组试验两侧,以最后产酸量、菌丝球形态为因变量,对最佳肌醇量进行计算。

2试验结果

2.1玉米浆剂量确定

玉米浆属于最佳有机氮源,浆体浓度对柠檬酸发酵程度具有直接影响。经过测定得到最终产酸量、糖酸转化率,使浆体最佳浓度得以确定。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当浆体浓度为0.7%时,黑曲霉的产酸量达到最高,继续增加浆体后产酸量不发生改变。将产酸量、转化率综合分析后,选择0.7%玉米浆为培养基最佳氮源添加量。

2.2清液最佳发酵条件

在初糖浓度选择时,可采用不同浓度清液发酵处理,对柠檬酸产量进行测定,使残还原糖、固形物含量得以确定。根据试验可知,当初糖浓度为18%时,产酸量达到最大值,糖酸转化率达到最高,且残还原糖浓度较低。针对罐内固形物含量测定后,当初糖浓度超过18%,固形物含量将显著提升,因该项指标变化会影响下游提取,对多项因素综合分析后,将还原糖浓度确定为18%。

2.3肌醇浓度与发酵关系

将不同浓度肌醇加入到培养基内,对最终产酸量进行检测,并观察菌丝球形态,由此确定清液发酵培养基内最佳肌醇添加量。根据产酸量、糖酸转化率可知,通过加入适量的肌醇可有效提高产酸量,与未加入肌醇相比,发酵产酸量显著增加。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当肌醇添加量为0.007%时,产酸量与糖酸转化率可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发酵完毕镜检图可知,没有加入肌醇的菌丝球丝扩散程度较大,菌丝球不够紧密。当添加量为0.007%的肌醇后,可发现菌球缠绕更加密实,能够向外延展的菌丝较少,且菌丝球形态较为完整,继续增加肌醇量后,产酸量固定不变,且菌丝球的一致性开始降低,菌丝扩散较大。综上,最后决定加入0.007%肌醇达到最佳浓度

[2]

2.4不同工艺对发酵的影响

在试验中采用不同工艺控制,可使发酵液内溶氧浓度产生较大差别,进而影响到最终发酵结果。在本试验中,方案A为分段式通风,方案B为大通风量。从发酵开始,每间隔8小时取样一次,对柠檬酸PH值、浓度等指标进行检测,记录好溶氧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在0—16h期间,与分段通风相比,大通风下溶氧更佳;在16—64h之间,方案A的溶氧方式优于方案B。在方案B中,前期溶氧超高,容易使菌体增值过剩,使黑曲霉提早进入柠檬酸累积期,PH值降低速度过快,进而影响糖化酶活性,不利于原料充分利用,残还原糖含量提升,故而在发酵后期方案B中的产酸量落后于A。对此,采用方案A中分段式通风量进行深入探究。

在0—16h期间,将通风量控制为300L/h,菌体数量激增,溶液PH值测定为3.5,可使糖化酶始终保持活力,经过16h发酵后黑曲霉进入快速产酸阶段。在17—48h之间,通风量设定为450L/h,转速调整到450—500r/min,黑曲霉代谢加速,越来越多还原糖变为柠檬酸,且还原糖含量飞速降低,产酸量迅速提升。在48h发酵后,将通风量控制为350L/H,转速降低到300r/min,此时PH值处于稳定状态,残还原糖量为0.5%,柠檬酸产量为18.33g/100mL,糖酸转化率达到101.8%。在相同工艺下,玉米清液发酵水平为17.5g/100mL,转化率达到99.5%,说明清液发酵产量可超过带渣发酵。

结论:综上所述,大量实践研究表明,采用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可适当加入玉米浆为氮源,促进发酵液溶氧水平提升,加速糖酸转化。根据本文研究可知,在用玉米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时,为提高柠檬酸产量,将玉米浆液设定为0.7%,初糖浓度设定为18%,在分段通风控制条件下发酵超过48h,使柠檬酸产量达到最大值,即18.33g/100mL,与以往带渣发酵相比产酸率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荣.柠檬酸新型清液发酵工艺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2019(06):012-014.

[2]潘声龙.玉米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院,2020(29):16700-16701.

作者简介:杨志伟(1974.12);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江苏省宜兴人,学历:大专,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