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刍议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周孟琪

长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湖南省 益阳市 413053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水稻产量平稳增长,但与此同时水稻的主要害虫——二化螟的发生也越来越复杂。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为例,对水稻二化螟害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其危害特征、流行趋势,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保证水稻生产、质量安全。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前言

湖南地区是二化螟的重发区,危害程度较大,与北方蝗虫并称农业两大害虫。尤其是最近几年,害虫抗药性水平不断提高,在气候变暖以及桥梁田增加等因素影响下,二化螟呈现爆发趋势,对水稻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1 水稻病虫害危害

1.1二化螟介绍

二化螟是一种水稻主要害虫,其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0-15mm、翅展20-31mm。虫卵以扁椭圆形为主,成虫生产后卵一般排列为长方形鱼鳞状卵块。幼虫一般分为6龄,发育到老熟阶段,体长达20-30mm。

该虫在我地一年发生4代,主要在水稻、茭白等的茎秆中越冬,来年3月下旬进入化蛹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期到5月底结束。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绿性,傍晚至凌晨为交配与产卵高峰。叶宽、杆粗、生长嫩绿的稻株上产卵多。1龄开始蛀入叶鞘形成枯鞘,2-3龄会蛀入到茎秆中造成枯心,往往对苗期水稻产生集中危害,形成枯心团。二化螟的幼虫生活力较强,具有食性广、耐旱、耐低温等特点,冬季死亡率低,一旦爆发虫害,对稻田会造成大量减产[1]

1.2二化螟危害

二化螟对水稻危害巨大,通常发生在水稻分蘖期,出现大片的枯鞘、枯心苗等。在穗期初出现该虫害,对植株伤害最大,很容易出现白穗或枯孕穗等,造成减产现象,严重情况可导致水稻产量降低近三成以上。在灌浆期以及乳熟期出现二化螟虫害,会导致半枯穗以及虫伤株,水稻秕粒增多、抗倒伏能力下降。近几年资阳区的二化螟发生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病虫测报部门、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当全力配合,加强测报,做到精准测报,掌握二化螟的防控适期,并把防控技术落实到村组,到农户,才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危害[2]

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2.1 农业防治技术

针对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应当在全面应用农业防治技术的同时,积极采取多措施并举,才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首先是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种植模式。所有种植模式均需统一品种、统一播期,既消灭了二化螟桥梁田,又能恶化二化螟的生存条件,达到控制二化螟种群数量,减少大田用药的目的。

2.1.1 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农业防治措施。每年3月下旬二化螟越冬代幼虫进入化蛹期,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根据此特点,在每年4月上中旬进行翻耕灌水灭蛹消灭95%左右的二化螟,大大降低二化螟的虫源基数,达到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目的;对早晚稻稻草进行处理,即早稻低桩收割稻草并回田,减少二化螟进入晚稻的基数,晚稻低桩收割稻草并回收作饲料或肥料,直接把二化螟带离田中,减少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鼓励农户在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等诱集作物,让二化螟雌蛾到香根草上产卵,减少大田二化螟基数;鼓励农户在田埂上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作物等,为天敌提供密源及栖息场所,扩大天敌种群数量,实现天敌控制二化螟数量的目的;搞好田间肥水管理,即均衡施肥,促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二化螟能力,也可在水稻灌溉期,采用深浅水交替灌溉方式,即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以及枯鞘初期等,灌溉深度12-15cm深水,将叶鞘淹没,保持水层2-3天左右,有利于杀除大量二化螟幼虫。

2.1.2 一季稻+油菜种植模式农业防治措施。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在5月下旬结束,把种植时间推迟到6月上中旬种植,则越冬代二化螟不会或者仅少数二化螟成虫迁入到一季晚稻上危害。利用这点,在油菜收获后推迟到6月上中旬种植一季晚稻,可实现一季晚稻二化螟断代或仅少量危害,从而有效控制二化螟。如果通过以上手段还有少量危害,则可搞好田间肥水管理,即均衡施肥,促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二化螟能力,或者在水稻灌溉期,采用深浅水交替灌溉方式。

2.1.3 一季稻+蔬菜种植模式农业防治措施。一季稻+蔬菜模式可根据种植蔬菜品种来定。如果是种植冬季蔬菜,则把一季稻种植提前,即每年在4月至5月种植一季稻,等收割一季稻后再种植蔬菜。通过这种模式,在一季稻上的二化螟在越冬前就已经全部羽化,实现了无二化螟越冬现象,从而实现二化螟断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防控二化螟;如果是种植春季蔬菜,则在种植春季蔬菜后再到6月上旬种植一季晚稻。通过这种方式,一季晚稻避开了越冬代,实现二化螟无危害或危害小的目的。

2.2 化学防治技术

对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地区水稻二化螟虫害进行化学防治,双季稻和一季稻进行适时用药,即二化螟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高峰期用药。双季稻重点防控早稻第一代,晚稻第三代,做到压基数,控危害;一季稻则重点防控第二、第三代。整个防治均需在测报部门提供的防治适期内严格按照防治指标喷施化学农药。分蘖期在枯鞘株率达到3%或枯鞘丛率为5%时用药;穗期按照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用药。

在用药方面,随着二化螟抗药性增加,需选择两种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复配,并实行轮换用药、交替用药。推荐我地经过试验示范的组合品种,即20%氯虫苯甲酰胺SC(或10%溴氰虫酰胺SC)加5%甲维盐ME或5%阿维菌素EC或10%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SC等。在配药时还需加入有机硅等农药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同时还要配足药液,即采用常规药械或植保无人机防治的亩平药液分别不少于30千克、1.2千克,并保证稻田保留浅水层。当选择阿维菌素、甲维盐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二化螟防治时,要尽量避免在高温以及强光照下喷施农药[3]

2.3 生物防治技术

在长春镇水稻种植区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利用生态调控技术控制二化螟危害。一是在二化螟产卵前期释放赤眼蜂,让天敌控制二化螟;二是使用微生物农药如10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缰菌油悬浮剂药杀二化螟,保证水稻生产质量安全,避免污染土壤,并能够降低害虫抗药性,实现绿色防治;三是实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如配合鸡鸭家禽、田蛙养殖等,借助动物食性特征防治害虫;四是可在田间释放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二化螟雌雄交配,以此降低害虫的繁殖能力。

2.4 诱杀防治技术

一是每亩水稻田安放二化螟诱捕器1个,内置长效诱芯一枚,连片安放,一季一次,实现连片诱杀;二是可在水稻田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即通过布置风吸式杀虫灯,每盏灯可控制30-40亩稻田。一般开灯时间为天黑至凌晨1点;三是种植香根草,诱杀二化螟成虫。利用香根草对二化螟的引诱能力,实现通过香根草引诱二化螟到其上产卵,从而减少大田产卵量,实现控害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应采用联防联治手段,根据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以农业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诱杀防治技术结合应用,从而避免二化螟危害面积扩大,有效控制虫害发展趋势,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克超.试析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农技服务,2017,34(04):81+142.

[2]肖俭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探索[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05):92-93.

[3]王占宇.水稻苗期常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20,40(0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