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数问题教学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关于分数问题教学的探索 张义成 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710018

摘要,我多年从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工作,深知,很多学生在学习分数问题时显得较为吃力,由此常常加剧两级分化现象,许多老师每每谈及此事也都愁眉苦脸,不知如何应对。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到六年级遇到分数问题,首先是难以立即掌握,其次是产生畏惧心理。针对学生的这一现状,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分数问题的教学与四年级时的求平均数的问题沟通联系起来。以平均数问题为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问题。让学生明白分数问题并不深奥,其实从道理上和四年级学过的求平均数问题是一样的。从而达到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顺利掌握了分数问题的目的。

  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分数问题。通常我们在学习分数问题时,都要在分数问题中找到单位“1”。例如:(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7      (2)杨树棵树是柳树的3/5 (3)一条路修了200米,还剩2/3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4)打字员打一部5000字的书稿,打了3/10,还剩多少字没打? 其中(1)里面的全班人数,(2)里面的柳树棵数 (3)里面的一条路的全长 以及(4)书稿的全部字数5000字。都是作为单位“1”的量。

正确的找对应关系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道分数应用题都有数量和分率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找到所求数量(或分率)和哪个分率(或数量)对应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然后根据关系式:标准量×分率=比较量 比较量÷分率=标准量 比较量÷标准量=分率来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这里所说的“标准量”就是上面说的单位“1”的量。而比较量就是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把题目中同标准量比较的那个数,称为比较量。分率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几分之几通常称为分率。

下面就拿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关系式在解决问题中的基本应用情况。

 例1:(求比较量)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吃了多少千克?             标准量×几/ 几 (分率)=比较量              

100×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 80 (千克)  


答:吃了80千克。                  

 例2:(求标准量)学校买来一些白菜,吃了80千克,刚好是这些白菜的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学校买来多少千克白菜? 

这道题中白菜的总数量是单位“1” (标准量)也就是1份的量。吃了 的80千克是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根据比较量÷几/ 几 (分率)= 标准量 ,列式为           

       80÷4 5 = 100(千克)    

  答: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            

 例3:(求分率)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80千克,吃了几分之几?                       

根据 比较量÷标准量=几/几 (分率)     

列式为  80÷100=4 5(千克)                  答:吃了4 5千克。

以上为几种最基本的分数问题的类型。

  1. 其次,让我们回忆一下,四年级学习平均数问题的情况。在平均数问题的学习中,我们有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式:平均数=总数量÷份数 由此又可推出:总数量=平均数×份数

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其实,这里面的平均数就是平均每份的数量,也就相当于分数问题中的单位“1”的量。它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常常以各种问题出现。例如(1)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2)平均每个班多少人?(3)平均速度是多少?那么份数就与分数问题中分率相对应;总数量就和比较量相对应。

各种数量关系式的对应情况就是:

标准量×分率=比较量 比较量÷分率=标准量 比较量÷标准量=分率

平均数×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 份数

下面就以具体的题目来说明

 例1:(求比较量)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吃了多少千克?  题目中的100千克就是单位“1”的量,也就是平均数(每份量) ,“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就是份数是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份。每份是100千克,吃了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份 ,吃了多少千克?列式为:

100×6123086d230ce_html_1e668316820347a5.gif  = 80 (千克)  

    答:吃了80千克。  

例2:六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7人、四班有44人。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

这道题中总数量是四个班的总人数,总份数是四份,所以平均每个班的人数根据 平均数=总数量÷份数 

列示为:(45+48+47+44)÷4

=184÷4

=46(人)

答:平均每个班有46人。

又如例3:某合唱团有51人,其中女队员比男队员多6123086d230ce_html_17043ae4216fe0c6.gif ,男、女队员各有多少人?

这道题中总数量是54人,男队员的人数是单位“1”,就是1份,女队员的份数就是(1+

6123086d230ce_html_17043ae4216fe0c6.gif )份。那么总分数就是(1+1+6123086d230ce_html_17043ae4216fe0c6.gif )份。所以平均每份就是

54÷(1+1+6123086d230ce_html_17043ae4216fe0c6.gif )=24(人)

女队员就是24×(1+6123086d230ce_html_17043ae4216fe0c6.gif )=27(人)

答:男队员有24人,女队员有27人。

例如,水在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6123086d230ce_html_d786eaa6ff3cf8b2.gif ,一块冰的体积是22立方分米,化成水后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中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也就是1份的数量,而冰的体积就是(1+6123086d230ce_html_d786eaa6ff3cf8b2.gif )份,又知道冰的体积是22立方分米。那么它化成水后的体积就是平均1份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平均数=总数量÷份数 

列式为:22÷(1+6123086d230ce_html_d786eaa6ff3cf8b2.gif )=20(立方分米)

答:化成水后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根据以上例题,分数问题和平均数问题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四年级、五年级时份数是以整数、小数的形式呈现,到了六年级份数是以分数的形式呈现。我们有时又把份数称为了分率,而很多时候的份数还不足一份,就是几分之几,故而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了一些。把平均每份的量称为单位“1”的量。把总数量称为了比较量。其实道理还是一样的,并没有多么神秘!学生们把这些道理弄明白了,自然就恍然大悟,原来六年级整天困扰我们的分数问题就是四、五年级时学过的平均数问题,利用类比推理,很容易就明白了分数问题。解决起分数问题也就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