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黄帝内经》对中医临床康复的理论阐释

刘雅婷 1 黄洪 1 胡尧 1 张异 1 谢丽萍 1 黎秋雯 1 杨兵 2 黄雯琪△通讯作者 2

  1.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2.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要:“康复”一词来源于《尔雅》中的“康,安也”,“复,返也”。并且“康复”这个词最开始是由中医使用的。康复就是通过各种医疗手段,治疗因先天或后天多种因素造成的脏器组织退化与功能障碍,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黄帝内经》中也对中医临床康复进行了理论指导,本文将从外感六淫、内在五脏、饮食起居及顺应自进行阐述。

关键词: 黄帝内经;外感六淫;五脏;饮食;自然


《黄帝内经》的临床康复理论体系对近现代中医临床康复治疗具备了深远影响。其中,在中医临床康复治疗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涵盖丰富的中医临床康复医学方法,这种方法立足于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承中。它运用了中医康复理论和中医药康复技术,而且在中医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缓慢过程中,引入和借鉴了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的一些思想理念。

1 外感六淫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阐释了人是以天地自然之气和水谷精微物质为基本生理需求而存活的,遵循一年四季,一日朝午夕夜的自然规律而生长发育。因六气的太过或不及而致病,以生六淫,即寒暑燥湿风火,其中以风邪为首。

因此我们在感知表证时,应抓准时机给予表证治疗。若表中有里,则遵循先治表证再治里证的原则。其中,当疾病发生时,一般顺序由虚到实。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把握病情虚实,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2 内在五脏

肝、肺、脾、心、肾属人之五脏,调理脏器可增强体质,促进康复效果。

肝为万病之贼,当肝的生理功能出现了异常,机体的气血、阴阳、经络以及其他脏腑器官将随之受阻,必将引发全身各种疾病。因此,在治疗疾病的时,应考虑肝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节也就是调控的意思,肺在对人体的气、血、津调控疏布过程中,肺的气机宣降作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宣即是宣发,肺宣发卫气到达皮肤周身,如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卫气不能达表,肌肤失于温养,临床上就会症见憔悴枯槁,并且会致汗孔不能正常开合,出现自汗等症状。如果肃降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肺气不降,就会出现咳嗽、胸闷、水肿等症状。如果临床出现这些症状考虑是否从肺而治。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有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中医往往采用“补脾摄血”的方药来治疗。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体现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方面,脾气充盛则水谷精微才能运化,才能被人体正常吸收从而化生养料,水液也才能正常吸收代谢,否则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痰饮、湿浊等病变。

心,是生命的根基,人体的君主,乃神明之变。其充在血脉,则说明着心与脉的密切关系。心的功能较弱而不能促进气与血的运行去考虑,因此需通畅血脉,滋养肌肤,润养四肢。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也。”、《素问·五脏生成》中说“肾之合骨,其荣发也。”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出现头发生长缓慢、发白、发落以及成人骨质疏松痿软、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等病理表现。故出现这些病症可考虑从肾而治。

3 食饮起居

在中医临床康复食饮起居应当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入手;第一,应该注意有规律的进食,即定时定量,以此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同时,合理的搭配食物在康复中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无论是在前期的饮食保养里,还是后续的护理方面,特别是对于大病初愈后的康复,作为饮食这一方面尤为重要。稻谷与豆类等作为主食,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水果、坚果等具有养生的功效,是平衡膳食的辅助食品;鸡、鸭、猪等家禽可以补益人的身体;而蔬菜则有利于人调节自身的健康。对于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来说,更加要注重饮食的均衡搭配,饮食搭配均衡对于疾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在中医临床康复中,我们应该做到在起居上有规律,劳作不过度。劳力过度就会伤气,劳神过度就会伤脾,房劳多了就会伤肾,安逸过度就会导致气血淤阻,脾胃功能将会衰退。对此,当疾病来临时,应及时作出相应措施,以及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预防疾病的发生,即可以通过添衣加被,调节情志等等来避免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

4.顺应自然

不同季节的治疗方式、对脏腑的选择应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着相应的改变。古时候,人们常常讲究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春季时,人的正气开始渐渐的提升,此时邪气相对较轻,于是疾病较易清除,且预后相对较好。夏季时,人的正气很旺盛,正气胜则邪气不容易进入,所以夏季时更多的是温养身体,即使有疾病也大多容易康复。秋季时,人的正气开始减少,邪气增长,但正气仍能与邪气抗衡。而到了冬季,正气弱而邪气强,且病程缠绵、反复,相对较难治愈,预后较差,治疗应注重扶正,兼以祛邪。依据此,我们可以把一天分为四个时辰,早上为春,日中则为夏,日落则为秋,夜半则为冬。治疗应因时、因证、因人。所以,每天不同时刻病人的不同状态也是值得注意与观察的。治疗疾病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调节阴阳,要使这两个方面达到对立统一的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致中和的状态,因此达到“和”的状态就是中医临床的关键所在。这充分强调了“和”对于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实现“和”的状态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

5 小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对六淫、五脏六腑、饮食起居等有着详细的记载,它不仅是一本医用经典,还对宇宙观、天人观、物质观、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提出了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并且明确了健康与疾病预防、康复治疗的独特方法,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将一如既往地保护人类的健康事业,我们不仅要读经典、背经典、用经典、传承经典、创新经典,将其理论知识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璐瑒. 外感六淫致病随季而异[J]. 首都医药, 2010(09):34-35.

[2]李玺. 试论《内经》对腰痛的认识[J]. 陕西中医, 1987(4):163-165.

[3]何锦雄, 吴先林, 陈孝银. 从甲型流感致病思考外感六淫的本质[J]. 新中医,2011(9):3-5.

[4]孙海娇, 邱仕君. 试从阴阳、气血、经络论《黄帝内经》中心肝关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112-114.作者姓名:刘雅婷 性别:女 民族:苗族 出生年月:2000.11 籍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学历:在读本科生 现有职称:无

△通讯作者:黄雯琪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0 籍贯:贵州省贵阳市

学历:硕士研究生 现有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