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探究

朱汝晨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 200231)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稳重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同时,由于中职学校整体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中职学校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容易面临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出现将严重影响中职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甚至出现危害学生人身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恶性事件。综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中职学校心理德育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需要引起广大中职校教育者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发或者重大的生活逆遇(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或者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Caplan于1954年首次提出。Caplan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的问题或者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个体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安不断积蓄, 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出现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危机状态。这个失衡状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个人在面对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与挑战时,心理调适失效所导致的。处于失衡状态的当事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抑郁、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出现各种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和反应均有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甚至产生终生的心理创伤,更有甚者,导致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产生。因此,及时有效地对个体面临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对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当事人重建其心理调适机制,重获心理平衡,减轻或者避免可能出现的对自身、他人或者社会危害的专业性活动。心理危机干预是处理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面对中职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面对中职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变得更加刻不容缓。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稳重期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处于这个发展时期的孩子,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寻求解放、追求个性。然而,家庭与学校总是从他们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的角度出发,赋予他们有限的独立性空间,因而他们与父母、老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多;同时,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孩子,他们普遍已经在中考中经历了一次失败,在自信心上经历了一次打击。他们进入到中职学校就读,往往不是因为“选择”,而是因为“被选择”,是一种“不得不”的被动行为。这种被动选择导致他们与自己初中时期的同学产生明显的落差,对他们自我认知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进入到中职学校后,他们的学习生活又经历了一系列明显的转变:教育方式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学习方式由他们熟悉的理论学习向技能训练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他们将更早地开始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更早地开始面对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再者,中职学校的生源相对都是考分较低的学生,他们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动力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环境下的学生容易互相影响,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衍生出诸多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结合以上背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危机时有发生。因此,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是中职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危机干预是中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全面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对社会、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至关重要、刻不容缓,这是中职学校全体心理工作者和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和希冀,是全校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的必要保障和坚实基础。中职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以预防为主,建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便于早预防、早干预,将危机概率降到最低,影响降到最小。

1、完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平台,建立灵活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系统。中职学校应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新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便于进行横向及纵向的观察追踪。对于心理健康普查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早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的目的。根据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在新生心理普查中,应着重关注以下情况:特异体质(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特定疾病(如:肢体残疾等)、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孤儿、与隔代亲属一起生活等)、言行异常(如:少言寡语、形单影只、言语偏激、情绪消极等)。中职学校一定要重视新生心理普查建档工作,要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对于档案进行调整修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地约谈和干预,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2、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严密的心理危机干预防御系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月活动、校园橱窗、广播以及讲座等形式,大力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及自助能力;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力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一定的关怀与支持,助其渡过难关。

3、构建中职学校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建立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运行系统。中职学校应该注重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尤其是对于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的四级心理干预系统的构建。第一级:班级心理委员,负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全体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必要的观察、判断,如有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汇报,采取措施;第二级:班主任老师,负责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必要的关注与追踪,并适时对班级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第三级: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对全体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在出现危机事件时及时发觉并采取指导性行动;第四级:学校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及时、适当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重获心理平衡。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可以定期组织心理教师、班主任老师、宿管员等人员参与学生情况分析会,及时汇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充分的分析调查之后,研究确定危机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及时制定危机干预方案。

4、健全中职学校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培养模式,建立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激系统。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符合条件的专业水平。在对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培养方面,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只有从业人员拥有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理论指导实践;(2)从业人员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即从业人员有没有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心理及人格素质,如:稳定的心态,敢于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以及充沛的精力等;(3)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仅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如:建立咨访关系、无条件积极关注等;(4)实习。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必要环节,每一位心理危机干预从业人员必须累计足够的实习时长,避免眼高手低;(5)导师的专业督导。每一位心理危机干预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至少一位督导老师,及时督导自己遇到的疑难棘手案例,及时解决问题。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培养是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危机干预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

5、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让中职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更加高效。学校心理成长指导中心设立咨询热线、心理救援电话,并保证电话畅通;QQ、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向学生公开,安排人员值守,保证通信畅通。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关系到中职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关系到学校环境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为了确保中职学校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建立起网络型的危机干预体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兴民,曹莉,闫永荃.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1):31-37.

[2]王翔南,程一波,周玲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63-66.

[3]董奇,黄芳.第三只眼睛看中职学生—上海市中职学校心理健康与发展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6):55-59.

[4]高斐.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方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李玉芳.中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衡水卫生学校的案例分析[J].德育与心理,2019,40(2):71-75.

作者简介:朱汝晨(1989.07),女(汉族),山东东营,硕士,任职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