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西教会学校的发展轨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4
/ 2

近代江西 教会学校的发展 轨迹

洪厚情 曹轶 江英 江铃


[摘要]:教会学校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本文以近代江西教会学校为研究对象,全面、客观、系统地叙述了江西教会学校 产生、发展到消亡终结的历程。通过研究近代江西教会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中国是怎样逐渐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关键词]:教会学校 江西 发展轨迹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陆续签订,西方传教士挟西方武力之势,蜂拥而至,来华创办各种所谓的文化教育事业,组织教会,传经布道,传播西方基督宗教文化,配合帝国列强政治、经济及军事侵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尤以通商口岸为最。近代中国第二批、长江流域首批开放的四个口岸之一(另三个为汉口、南京和镇江)的九江一度成为西学与东学、新学与旧学进行争夺、磨合冲突交融的重要前沿阵地。

(一)西方传教士以九江为据点,在江西组织教会,传布道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同美、英 法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天津条约》,“水阻长江,南屏庐阜控武汉,下扼皖吴,截天堑中流,据淦口为门户”的九江被迫通商开埠,外国人由此可以不受清政府的干扰而进入九江内地自由传教。

1861年3月25日,英人勘定九江府城西门外自龙开河口沿大江往东,至思口(一称狮子口)之西十三丈为止,长一百五十丈,进深六十丈,面积计一百五十亩的一大块土地,作为英国租地,并于地方当局勘明四至,镌石立椿,确定界址。[1]即日订立《九江租地约》:“所有界内民房、铺户、栅寮等间,即应计明间数开册。自定此约之后,不准民人在于界内再造铺屋等间……”[1] 1862年12月21日设立九江海关,开始征收关税。[1]近代九江经济得开埠先机,一度雄居江西领先地位,以至有“江西商务虽省城不及九江”之说,[2] “九江各大码头及货栈,悉皆堆货垒垒,转运栈、报关行、押款钱庄,以及各种行栈庄客,林立栉比,较之南昌,有过之而无不及”。 [3]开埠通商后的近代九江经济的发展,为其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861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九江城内建天主教堂, 1863年,在庾亮南路开办“仁慈堂”。 1878年,将其神哲学院从高安迁到永修吴城镇, 1886年又迁入九江,称“九江神哲学院”(亦称“九江修道院”)。1862一1874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先后在九江城外滥浦路创办埠阆小学和“半日女校”。 [4]

1867年,美国美以美会国外传教总会任命哈特牧师为负责人来九江开创宣教事业,1869年,九江的传教工作被纳入到华中传教区的整体计划中。

(二)西方传教士以九江为突破口,逐步深入江西腹地开办教会学校

1860年,洋务运动的兴起,为教会学校提供了大发展的契机,是教会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1866年,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的派遣传教士赫尔利牧师前来中国传教。一八六七年来到九江开始传教,传教士日渐增加,地点从原来的江边逐渐发展到城内南门湖畔,兴建教堂和住房。以九江为据点,溯江而上,循江而下至苏皖,共建教区数十个,有华中年会、江西年会及南京教区、镇江教区、芜湖教区及枯岭教区等,创立基督教最高领导机构,总称华中教区(华中年议会),这也充分表明了美以美会传教事业在华中地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1907年至1930年间,基督教在江西年会中就发展有三十四个教牧区,当时总会设在九江,其中有赣北、黄梅、南昌、抚河、赣江五教区。教堂有甘南、化善堂、后街、小池及峡江等共三十四个教堂。其中华人牧师有二十四人,试用六人。在教牧区负责的中国牧师有十二位,其中九江人有江孝伟、周长安、徐境湖、朱美福、田汉中、雷在滨、汤韵等人。教区负责人是教区长,九江人任教区长者多人……[5]

江西美以美会在九江、 南昌创办的学校[6]

年代 校名 创建者 备注


1906 诺立神道女校 昊格矩 1882年昊格矩在九江柴桑路创办“ 传道女校 ” ,后美国教会拨款在九江仓巷甘棠南路购地扩建校舍于1906年更名“ 诺立书院 ” ,后来书院扩办学制为六六制 ,故改称“诺立神道女校 ”。

1907 儒励女中 昊格矩 1873年在九江土桥口创办“ 女子半日小学 ” , 1876年迁至桑林新址 ,更名“ 桑林书院 , 1907年为感谢美国信徒儒励女士对学校的大笔款项捐助更名为“ 儒励女中”。

1915 卫理小学 鲍福绥 1939年因抗战迁永丰 , 1940年迁宁都 ,抗战胜利后迁回南昌 , 1951年停办。

1915 克励小学 鲍福绥 1939年因抗战迁永新等处 ,抗战胜利后迁回南昌。

1915 南昌豫章中学 长荪维廉 1907在南昌环丘街开办一所男小学及英文补习班名为“ 南昌高初两等学校 ” ,后得长荪维廉祖母琼斯太太的捐款拟办成“南昌高等学院 ” , 1915年学校遂改办中学

1917 同文中学 哈特牧师 1881年在“ 九江埠阆小学 ” 的基础上扩办为“ 九江同文书院 ”, 1906年得到南伟烈的大笔捐款同文书院扩建并更名为“ 南伟烈大学 ”, 1917年由于经费困难 ,及九江当地人的反对 ,大学部停办又更名为“同文中学 ”。

1917 南昌葆灵女中 郭恺悌 1902年郭恺悌来南昌开办学校 ,校址设在德胜门外的环丘街开始只办幼儿园和小学 , 1909年开始办中学 , 1910年校舍被焚 ,美籍妇女赴美国女布道会获得巨款 ,在豫章街买下地皮建成 “葆灵女书院 ”, 1917年改名“葆灵女校 ”, 1930年中、小学分办分取名“葆灵女中 ”、“ 葆灵附小 ”

1930 灵光小学 王善治 原称新民小学 , 1949年改办为灵光小学 ,解放后停办

    1.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政府,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江西的教育缓慢推移

    民国元年(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从前各项学堂改称学校”。按照军政府相关规定, 各级中小学堂改称为中小学校,公办小学一律废止读经。因为变更全省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 赣北公办中学一度由清末3所降至1所。省教育厅依照前清郡制,民国十二年(1923年), 全省被划为13个中学区, 赣北公办中学才慢慢得以恢复。民国初年, 私立中学1所:九江私立光华中学;赣北共办公立中学4所(省立三中在九江, 省立第十三中在星子, 修水县立中学, 武宁县立初中) 。比较清末各增添 l所自办的公、私立中学。增办了教会学校:如天主教会创办的“益智女校”, 美国基督教华籍牧师柳钟广等传教士创建的 “圣约翰中学” 。 南伟烈大学 (1912— 1917年 )又称同文中学(现九江市第二中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降格为南伟烈中学。这个时期的小学, 尤其是各县民办小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加上儒励女中, 在市区共有教会中学4所。同时出现了三所影响较大的学校:一是实施“有教无类 ”的办学宗旨的德安“郭氏私立沈毅学校” , 二是第一所由少数民族创办的学校,九江回民俱进会在庚亮南路 97号创办“私立清真丙等小学校”;三是江西教育家李伯农在故乡都昌源头港集资创办的“广智高等小学” 。 这就是当时九江的中小学的教育情况。在很大程度当时九江的教育状况基本能反映江西的整体概貌。

    传教士兴办高等学校是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重要关键环节。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会长狄考文所说,“在任何社会里,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然是具有影响的人,他们可以支配着社会的情感和意见”。[7]“具有高等教育素养的人象一支发着光的蜡烛,未受教育的人将跟着他的光走”。[8]传教士办大学就是要点燃一群这样的蜡烛,把中国人民引向传教士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西方传教士在江西创办的教会学校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及新中国成立日渐衰亡

    抗日战争期间,教会学校办学举步艰难,大量教会学校被迫内迁,碾转流离。1938年,同文中学迁往四川壁山;儒励女中迁往四川资中,1940年又碾转至四川遂宁,1946年,同文中学由壁山迁回九江,儒励女中由四川遂宁迁回九江………,抗战胜利后,江西年议会把8个教区[抚州教区、黄梅教区、赣河教区、 景德镇)饶 (州)教区、九江教区、南昌教区、南城教区、太(湖)宿(松)教区]调整为南赣教区、抚河教区、赣北教区三个教区。另设龙山分堂、峡江分堂、店下分堂、上渡顿分堂共四个。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收回教育主权,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通过相关改造得以重生,回到人民怀抱,将以其崭新的姿态,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下一代新人的重任。

    综述所述,教会学校在江西的发展轨迹是全国的缩影,传教士在中国办教育,目的初衷不是为了帮助中国,教化国民,而是配合帝国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客观需要,但事实上在某种程度推动了当时整个中国教育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革新。教会学校在江西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不断斗争史。

    考文献:

    [1](陈荣华、何友良:《九江通商口岸史略》,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9页.)

    [2](《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1918年)第147页,转引自陈晓鸣、张曹《双重角色:九江的历史与现实》.)

    [3](《申报》1934年12月27日,影印本第323册,第783页.)

    [4]《九江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九江市教育志》,中华书局出版, 1996年7月第l版,概述第2页

    [5]政协九江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九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内部发行,第216页一217页

    [6]资料来源:《江西省志 ·江西宗教志 》 第四章《基督教 》第四节 ,方志出版社 , 2003年 4月出版 ,第 363 - 366页。

    [7]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P107、P17

    [8]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P469


    [作者简介]:洪厚情(男1970-)九江学院 政法学院 副教授

    江英(女1976-)九江学院土建学院 讲师

    江铃(女1980-)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曹轶(女1993-)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LS1411)